3月18日,記者從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獲悉,這個院實施的油田精細研究與挖潛、加快深層天然氣藏評價和開發、加大海塔盆地復雜斷塊油藏開發3大攻關技術已初見成效,將有力推動大慶油田年產4000萬噸以上原油穩產計劃的實行。
創新技術“領銜主演”
近年來,這個院科研人員面對油田資源結構、儲量結構和產量結構更加復雜的形勢,創新發展開發技術,對復雜油氣藏類型進行“望、聞、問、切”,多學科油藏研究技術實現全面集成。
“望”,利用油藏動態可視化、相控滲流特征描述、厚油層內細分模擬等技術,可直觀分析地下復雜油氣藏類型,特高含水期油藏研究技術走在了國內油田的前列。
“聞”,通過地震波“探聽”地下狀況。長垣油田精細三維開發地震已經全面鋪開,為特高含水期油田開發調整挖潛投石問路。目前已完成喇嘛甸油田100平方公里地震采集,對構造、儲層再認識取得了初步成果。
“問”,追蹤地下儲集層的分布、厚度及巖性變化,攻克了長垣以西油田復雜油水層解釋方法和超薄儲層有效預測技術,油水層解釋精度提高16%。
“切”,深入研究復雜油氣藏技術瓶頸。通過大規模露頭勘測和加大前期評價部署,勘探開發研究院科技人員系統建立了徐深氣田各類火山巖相帶的測井識別方法,深化火山巖氣藏地質規律認識,初步形成了火山巖氣藏開發技術系列;通過綜合研究斷層裂縫分布規律和構造特征,優化水平井軌跡設計,聯合隨鉆跟蹤預測及分段射孔壓裂工藝技術,成功鉆取海拉爾盆地淺變質潛山油藏水平井并獲得穩定產量;成功自主研制出水敏儲層黏土穩定劑,解決了儲層水敏堵塞孔隙通道影響開發效果的難題,保證了水敏儲層有效注水開發。
前沿技術“閃亮登場”
在低滲透或特低滲透油層采取注入氣體驅替原油、改善開發效果的方式,對外圍特低滲透扶揚油層實行的二氧化碳驅油技術和特低滲透油藏注空氣驅進行了可行性研究,預計驅油效率可達20%以上。
在微生物采油技術方面培育出新的菌種,有的更加適應各種油藏條件,有的可以改善三元復合驅效果,有的具有調剖功能,為聚驅后油藏開發提供了技術手段。
采取堿表面活性劑與聚合物交替注入的開發方式,避免了堿對聚合物黏度的影響,提高了體系利用率,在提高采收率幅度相近的條件下,節約化學劑成本約25.4%。
成熟技術“版本升級”
科研人員編制了油藏評價、天然氣開發、海塔盆地等17項先導試驗和重大開發調整方案,實現了油田開發,規劃先行。
在多學科油藏研究及外圍油田精細油藏描述技術中,推出了RsVisu可視化系統,開發了Eclipse軟件系統的二氧化碳驅數值模擬功能,為改善油田開發效果、有效動用難采儲量奠定了基礎。
在油田高效開發與管理方面,建立了大慶油田可采儲量標定新方法及油田開發目標管理體系,提高了儲量評價預測精度和開發效果,累計制定、修訂15項技術標準,鞏固了核心技術優勢,推動了油田開發標準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