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方程(4)中的調整R2值只有0.18,說明該方程中的解釋變量只能解釋油價短期波動的18%,其余82%則需要其他因素來解釋,這些因素應該是上文所述的期貨市場上的投機因素、突發事件以及政治事件等等。結合各方面考慮,我們認為主要是美元匯率和投機因素在短期內決定了油價的走勢。
從圖上看,截至2007年四季度,預測值與實際值都比較吻合,但是,2008年前兩個季度,二者在趨勢和數據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實際值有所回落,根據模型,基本面因素決定的油價大致為90美元。但是實際油價卻快速上行,突破140美元,表明今年上半年油價已經脫離了世界經濟的基本面,投機力量成為這一時期決定油價走勢的主導因素。
數據表明,與2003年底比,2008年第一季度商品指數基金增加近20倍至2600億美元,2008年7月份,商品市場的指數基金資金量增至近3000億美元。有研究認為,如果沒有這些商品指數基金的炒作,油價應該在低于100美元/桶的價位上。這和我們對今年油價的預測結果基本一致。
從以上計量分析模型可以看出,從長期來看,OPEC產量、美國原油庫存、美元匯率、中美兩國石油需求都對國際油價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從短期來看,除了OPEC產量和美國需求對油價沒有明顯的影響之外,其他變量都對油價產生顯著影響,但其影響程度低于長期。另外,美元匯率和投機因素在影響油價的短期波動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
2.2油價展望
歐美對于原油投機態度的變化。近來歐盟傳出擬出臺限制原油市場投機活動的政策。如果這一政策正式生效,預計原油價格波動將有所減小。另外,6月26日,面對著創紀錄的高油價沖擊,美國國會眾議院以402票贊成19票反對的巨大優勢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美國商品期貨貿易委員會利用其各種手段,包括其機構的緊急權力,以立即遏制過度投機對能源期貨市場產生的影響。這意味著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將可以采取包括使用頭寸限制、增加保證金額度等手段來抑制目前市場上的投機行為。
歐美經濟下滑,石油需求繼續減少。IEA在其8月份的石油市場報告中稱,鑒于美國和歐洲的石油消費減少,同時OPEC和其他原油生產國提高原油產量,原油價格已經走低:自從7月份創出每桶14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以來,油價迄今已經下跌了約20%。從石油市場的基本面上來看,原油和成品油的供應緊張局面已經得到緩解。
中國的政策調整將減少石油需求。今年6月份,我國已上調成品油價,估計第三季度將再次上調油價。另外,第三季度,可能取消對原油、汽油和柴油進口增值稅退稅政策。這些都有助于我國石油需求上漲速度的放緩。
采用美國能源局對OPEC產量和美國庫存的估計,以及不同的美元走強速度,根據國際能源署和OPEC對美國和中國石油需求的估計,我們根據模型分別計算了兩種情形下的油價。
情形1:國際能源署預測中國需求樂觀而美國需求相對悲觀,在此情形下2008年3、4季度由基本面決定的油價分別為91和81美元。
情形2:OPEC預測中國需求明顯放緩而美國需求相對樂觀,在此情形下2008年3、4季度由基本面決定的油價分別為91和8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