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機動車消耗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消耗總量的二分之一,汽車尾氣是大城市空氣中最大的污染源,而全球汽車數量仍在日益增加,本周,北京市的機動車保有量突破了300萬輛。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加入到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的行列。據估計,50年后全球石油資源也將告罄。同時,全球氣候的急劇變化,也不允許人類再無節制的使用化石能源。發展高效率、可再生、無污染的新能源,逐步替代石油,已迫在眉睫。
過渡技術面面觀
液化石油氣(LPG)、壓縮天然氣(CNG)因其污染物排放大大低于汽(柴)油,加之運行成本經濟,被認為是清潔燃料,而成為替代燃料的首選。目前,然后汽車加裝燃氣的雙燃料技術已較成熟,改裝的費用也為大多用戶能接受。在政府的推動下,油改氣工作進展順利。但是,液化石油氣、壓縮天然氣仍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受到蘊藏量、產區、運輸、儲存等限制。另據美國哈佛大學災害中心報告,由于這兩種氣體燃燒室派出的顆粒物較之汽油排出的顆粒物更加席位,更容易被人吸入體內,因而更有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
應用甲醇、乙醇及汽油酒精混合燃料,無需對車輛進行改裝,特別是眼下石油價格上漲,其現實意義更加突出。醇類燃料作為替代燃料有排放少、可再生的優點,但在其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仍會消耗能源并產生二氧化碳,尤其是利用糧食生產乙醇是否經濟還有爭議。眼下由于玉米價格上漲,引起的一系列副食品價格颮升就是佐例。
電池電動汽車是利用蓄電池驅動車輛。其最大的優點是車子本身無污染排放,噪音也小,操作簡便。但其電池壽命有限、充電時間過長、廢舊電池對環境的二次污染等諸多問題成為發展的制約,從各生產商的銷售量僅以百計的情況看,如在蓄電池技術尚無重大突破,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混合動力汽車結合了內燃機與電動機兩種動力,突出了各自的特點,又對其不足之處相互做了彌補。是現實節能汽車的佼佼者。但由于將兩種技術集中于一車,工藝復雜,價格居高,而且還是需要汽油和電池,因此混合動力車還不是完全的清潔汽車。
氫燃料電池獨領風騷
無論是以氣或醇代油,還是蓄電池或混合動力,都存在明顯缺點,因此都只能是過渡性的清潔燃料汽車。幾乎所有的汽車商,都將未來革命性新能源技術的希望放在氫燃料電池上。
氫燃料電池(FC)將最終替代石化類燃料成為未來汽車的主要能源。燃料電池不是蓄電設備,而是發電裝置,依靠氫和氧的化學反應,將氫元素分為質子和電子,產生電流。唯一的排放是純凈的水。燃料電池本身幾乎沒有缺陷,在技術上已沒有不可解決的障礙。
近年來奔馳、通用、豐田等各大汽車公司都將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研發重點,投入大量的人力、資金,不斷有新的樣車問世。在不久前的日本燃料電池發展研討會上傳出消息,日本政府將制訂10年普及燃料電池計劃。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是全球對汽車排放管制最早也是最嚴的地區,為逐步達到汽車零污染排放,州政府成立了燃料電池合作伙伴關系組織,吸引了各國的多家大汽車廠商共同進行燃料電池汽車的合作開發和應用。1999年全美國在燃料電池方面投資約20億美元,僅有1億美元來自美國政府,剩下的絕大多數的資金來自企業的商業性投資。在未來5—10年里,世界汽車市場很可能因此重新洗牌。
對于燃料電池的發展,我國有關部門一直重視與支持,科技部每年用于資助燃料電池研究的資金以千萬計,有關院校、科研院所不乏此領域的學者專家,也有多家國內企業專門從是燃料電池生產,上海市也將發展燃料電池列入經濟發展戰略。由中國人自主研制的上海牌燃料電池汽車,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國際汽車展上首次亮像,這是由中國汽車生產商生產的有自己品牌的以商品形式出現的新能源汽車,意義重大。但是,我國目前在燃料電池商業化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研究與生產脫離。上百家的汽車廠中,還少有關注這一領域,計劃投入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更是鳳毛麟角。
雖然如此,中國企業在燃料電池汽車上仍有可能大有作為:入世之后,國內汽車行業面臨重整,有利于轉產。我國汽車尚沒有發達國家普及,相關配套設施也不完善,有利于跳躍式發展。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必將加快各種新能源的面市。國內制氫儲氫技術日臻成熟,為迎接奧運,北京等地已有少量燃料電池公共汽車運營。只要政策配套,決心下定,相比傳統的內燃機汽車制造,國產汽車在新能源技術革命中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