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森路透旗下碳點公司(PointCarbon)周三發布報告稱,因買方拒絕支付協議價款,約2700個中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雙邊項目面臨嚴重違約風險。
報告稱,由于目前核證減排量價格走低,購買2012年以前登記的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減排信用額的買方,正推遲申請核證減排量的簽發,要求重新議價,有些買家甚至要求終止合約,形勢逐步惡化。湯森路透集團碳點公司認為,這些因素會進一步壓低核證減排量的簽發量。
核證減排量(Certifiedemissionsreductions,即CER),指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就已注冊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達到減排量核發的碳排放的信用額度,需經《京都議定書》項下指定經營實體核證。每一個可核證的排放削減量應對一噸二氧化碳等同量的減排。
湯森路透集團碳點公司的新興碳市場分析師柴洪亮表示,“目前核證減排量價格觸底,買方正想方設法推脫合約責任,或拒付安檢及碳信用額度核證成本,或要求重新議價,有些干脆不履約。”
中國在清潔發展機制市場中占主導地位。截至2012年底,核證減排量的供應量為7.34億,占全球12億簽發總量的60%。然而,在中國已注冊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中,目前僅有三分之一取得了首批簽發量。核證減排量的當前市價為0.3歐元,遠遠低于中國官方規定的名義最低價7歐元。
柴洪亮認為,“買方在價格重議中占有優勢,因為他們對國際碳市場行情更加了解,而賣方通常是國有企業,對這方面的了解有限”。大部分賣方又不愿意通過訴訟來強制買方履約,這無疑加劇了這種不平衡狀態。“大多數減排量買賣協議(ERPAs)均以英文撰寫,受英國法律規限,加之中國公司通常沒有其西方交易對象的法律意識強,因此中國公司在仲裁及訴訟中的處境更加不利。”
當前跡象表明,中國碳排放交易系統(ETS)的碳補償價格將為20元人民幣(2.3歐元)左右,明顯高于目前的核證減排量價格。柴洪亮提醒道,“除非中國碳排放交易系統執行嚴格的補償標準,否則其將步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后塵,因碳補償供應泛濫而壓低價格。”
根據湯森路透集團碳點公司發布的數據,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履行機制(JI)及歐洲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同類機制導致目前碳信用額供過于求,預計截至2020年碳信用額供給過剩將達到10億左右。
清潔發展機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是根據《京都議定書》建立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減排溫室氣體的靈活機制。它允許工業化國家的投資者提供資金和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減排項目,項目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則列入發達國家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承諾。
碳點公司是能源與環境市場領域關于市場情報、新聞、分析、預測與咨詢服務的供應商,2010年被湯森路透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