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產品出口歐美市場頻頻受阻,此時拉美地區能源產業拋來橄欖枝。
昨日,中國社科院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聯合召開大規模的座談會,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拉丁美洲學會會長蘇振興表示,中拉能源合作的政策壁壘正在減弱,拉丁美洲可成為中國原油進口的戰略來源地。
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當日發布了2009年的《拉美黃皮書》。該書在“前言”的明顯位置寫下:“對中國而言,拉美地區的重要性已與改革開放前期不可同日而語。”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下滑、市場萎縮情況下,拉美市場對中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期待。與中歐之間“市場換技術”的情形類似,中拉之間是“市場換能源”。
拉美國家能源礦產豐富,那里有世界第三大
鐵礦石生產企業——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同時拉美地區也是中國石油[10.72 -0.65%]企業最初開展國際合作的地方。此前,拉美國家能源政策大幅度調整,以加強國家對油氣控制權為政策取向。
近年來,因投資不足、設備技術更新緩慢,一些拉美國家油氣的探明儲量、產量及煉油能力普遍下降,拉美油氣生產國與中國開展能源合作的意向開始明顯。去年10月,墨西哥通過了《能源改革法案》,放寬國家石油公司的合作限制。
政策性貿易壁壘的減弱能否給中國企業一個借勢“抄底”的機會?商務部研究院專家白明表示,拉美市場確實是個下一步淘金的方向,但短期內尚無法完全替代歐美市場。
至于能源類企業“抄底”,他則提示,至少要等底部到來。以鐵礦石談判為例,如果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對新一年的鐵礦石價格表現出較深的看跌,那么此時將是中國企業放心出手的良機。
“拉美地區能源合作資金短缺為中國提供了機會。”蘇振興在《黃皮書》中寫道,而“擴大對拉美地區直接投資”被他稱為關鍵性步驟。
截至2007年底,中國在拉美的直接投資存量為247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比重較大。但其中66億美元投在英屬維京群島,168億美元投在開曼群島,占去投資存量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