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汽油等生物燃料的出現,為人類解決能源危機提供了一條新思路。然而,隨著市場推廣的不斷擴大,其“與人爭糧”等負面效應逐步顯現——
時隔不到7年,乙醇汽油產業的發展便面臨進與退的尷尬境地。
9月20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一份緊急文件,文件指出,不再建設新的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項目;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玉米深加工項目。
這份《關于促進玉米深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玉米主產區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全局利益出發,統籌規劃玉米生產、飼料加工業和深加工業的發展,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業產能規模盲目擴張。就在前一天,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要嚴格控制油菜轉化生物柴油項目。
原料到市場:一頭火焰一頭水
作為中國替代能源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從2001年始,乙醇汽油的推廣被賦予厚望,大多數人認為此舉將為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產生深刻影響。
由于當前我國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來源于玉米、糖料等作物,其辛烷值較高,正因為此,在石油短缺制約經濟發展、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環境壓力日益嚴重的今天,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乙醇汽油以省油、環保、經濟等其他燃料無法比擬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幾年來,乙醇汽油等產業形成快速發展態勢。自2001年4月8日原國家計委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宣布在河南、吉林、安徽部分地區開展試點并逐步推廣以來,國家先后批準建設了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責任公司、河南天冠集團、安徽豐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龍江華潤酒精有限公司4個生物燃料乙醇生產試點項目,形成每年102萬噸的生產能力。此后,隨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向乙醇生產企業傾斜,國內燃料乙醇產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其扮演的角色,從當初有關部門確定的“既能發展替代能源,又能有效地解決玉米等陳化糧的轉化問題,促進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更多地轉向成為中國替代能源的主力。
正如人們樂觀地認為的一樣,對于盛產玉米等農作物的東北、中原等地來說,燃料乙醇的生產確實“燒旺”了當地糧食經濟。據了解,吉林省自推廣使用乙醇汽油以來,玉米價格漲幅達到240%,進一步帶動吉林的玉米經濟發展,眾多農民將從中得到實惠。
而現在,一個對立的問題迎面而來。國家發改委認為,近兩年來隨著全球范圍內的能源供應趨緊,以玉米淀粉、乙醇及其衍生產品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業發展迅速,一些產區已出現加工能力過快擴張、原料緊張的傾向。《意見》指出,發展玉米深加工業可能導致糧食供求關系和糧食價格波動的風險。
此前不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發出警告稱,各國政府必須停止對生物燃料進行補貼,因為支持此種替代能源將導致食品價格大幅上漲,并可能破壞自然環境。
盡管國家每年都會儲備大量糧食,也會處理掉一批陳化糧,盡管目前國內燃料乙醇項目的玉米消耗量只占玉米總消耗量的一小部分,但是,國家發改委擔心,如不適時對國內玉米深加工業進行調控,可能會打破國內玉米供求平衡,進而影響到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應,以及導致國際糧食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
沒有人會愿意看到一個車與人“爭糧”、車與人“爭地”現象的發生。從原料到市場,燃料乙醇產業鏈是冰火兩重天,燃料乙醇產業面臨進與退的抉擇。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此次玉米和油菜加工項目被叫停,就給了人們解讀的空間和理由:燃料乙醇替代能源戰略該向何處走?下一步我國石油替代能源的重點在哪里?
“西洋鏡”:他山之石還是前車之鑒
這種擔心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聳人聽聞。巴西等國家使用生物質能源的歷程,給我們提供許多借鑒和啟示。
對于我國來說,乙醇汽油等生物燃料的發展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國外,乙醇汽油的生產和使用技術已十分成熟。目前,巴西和美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燃料乙醇生產和消費國。美國生產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是玉米,主要推廣使用10%乙醇含量的乙醇汽油。巴西則以甘蔗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主要推廣使用20%至 25%乙醇含量的乙醇汽油。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12月,巴西全國共生產生物柴油6.6億升,建設了4000個添加2%生物柴油的加油站。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消費僅占總能源消費的14%,而巴西占45%。
盡管巴西有幅員遼闊的土地,在糧食生產和油料作物生產中,也不存在像我國那樣強烈的替代關系,但一場“車與人爭地”運動悄悄發生著。隨著對乙醇汽油需求的不斷擴大,這一產業的負面效應也開始逐漸顯現出來。由于能源行業對甘蔗需求增大,導致大量森林草原被開墾成甘蔗田。對生產世界頂級咖啡“喜拉多”原產地——喜拉多大草原,這個野生動植物的天堂面臨著巨大威脅。
由此產生的環境問題已經受到全球的重視。全球最大的非盈利環境保護組織之一的“保護國際”組織此前表示,“目前喜拉多地區砍伐森林的速度已超過亞馬遜地區,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發展下去,到2030年喜拉多地區的全部植被都將遭到破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5年間,巴西的森林面積竟然減少了42%,巴西已成為世界上毀壞森林最嚴重的國家。
美國乙醇汽油的主要原料是玉米,但由于大量玉米被用于工業目的,引起了國際市場玉米價格暴漲,在其鄰國墨西哥,玉米漲價甚至引發了大規模社會危機。
殷鑒不遠,須慎之又慎!
發展之路:理性“退”還是科學“進”
正像人們期望的,乙醇汽油推廣及使用推進了燃油新變革。然而,隨著市場推廣的不斷擴大,其“與人爭糧”、“與人爭地”等負面效應的逐步顯現和放大,是人們所料不及的。
這已經不是國家發改委第一次叫停玉米燃料乙醇項目審批。去年12月18日,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暫停核準和備案玉米加工乙醇項目,并全面清理在建和擬建項目。而這次叫停則擴大了適用范圍,意在調整整個玉米深加工業。
作為我國替代能源變革性的一種發展模式,燃料乙醇之路該如何走?
早在2006年11月,國務院研究發展替代能源并指出,我國替代能源的戰略是:以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以優勢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
其中重點是發展車用燃料和替代石油產品,搞好煤炭液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烴和煤基多聯產技術的試驗示范和開發應用;積極發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大力發展沼氣、太陽能、風能、水電、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盡可能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這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在經歷了曲折、體驗了教訓后,我國替代能源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起來。
根據《意見》,玉米深加工的準入門檻被大幅提高,所有新建和改擴建玉米深加工項目審批權收歸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將玉米深加工列入限制類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從事玉米深加工的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經濟實力,在資源利用、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等方面達到行業國內先進水平。國家發改委要求各地立即停止備案玉米深加工項目,對在建、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對已經備案但尚未開工的擬建項目,停止項目建設。
科學理性發展,就是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客觀環境條件。發展之路是不斷前進、摸索、調整、再前進的過程,甚至某個階段會出現戰略性“退卻”。因此,無論決策層還是生產者,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謀一時還是考慮長遠,忍耐長痛還是笑對短痛,我國燃料乙醇項目的發展,正在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