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我國油企海外收購的新棋局
幾年前,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收購對象大多集中在非洲、中亞和拉美等地區,公開資料顯示,非洲的蘇丹、尼日利亞、安哥拉,中亞的哈薩克斯坦,拉美的委內瑞拉,中東的阿曼及東南亞的印尼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等國,占據了中國海外油氣上游業務的絕大部分。而下游方面,中國除了在部分亞非國家擁有或參股少量的煉油業務之外,僅在蘇丹建立了一個上下游一體化的項目。
目前中國合作對象國的范圍正在逐步擴大。在近期的收購對象中,除了一些傳統產油國之外,還涉及一些發達國家的石油企業。在一些專家看來,這既是中國油企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又是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的客觀需要。
中國石油干部管理學院教授韓學功說,國際化大公司在全球化戰略中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被動全球化,也就是“引進來”,即利用本國的資源吸引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表現在我國石油行業,這個階段是從1982年到1993年。第二個階段是主動全球化,也就是“走出去”,1993年中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之后,以中國石油為首的中國油企便邁開了“走出去”的步伐。第三步是打造全球化企業,利用全世界的資源進行配置。“目前我國石油企業處于第二步向第三步的過渡過程中。因此,我國石油公司海外收購對象國,從之前的發展中國家擴展到發達國家,也是自然的事情。”韓學功說。
與韓學功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他表示,中國之所以當前能夠收購一些發達國家的石油資產,一方面是因為最近國際石油價格較低,這是一個良好的時機,另一方面是中國現在有著較為充足的資金儲備,具備購買實力。
的確,走出國門的我國石油公司實力在近年來不斷積累壯大,2009年度《財富》500強企業中,中國石化以銷售收入2078.14億美元排名第9,首次擠進前10名行列,而中國石油則以1811.23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名列第13位。而2008年上述兩家企業的排名才分別為16位和25位。“實力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中國企業敢于向發達國家伸出并購的觸角。”一位業內人士如此評價道。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表示:“發達國家收購條件更好,經濟相對穩定,法律規程也比較健全,過去不愿意出售給中國企業,設置種種障礙,現在愿意出售,對中國企業來講是一種機遇。”
但是,業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徐小杰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像中國企業收購發達國家的石油公司,如加拿大、瑞士等國的公司,實際上收購的并不是發達國家自身的資產,因為這些資產大多分布在中東、非洲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因此,這與之前的收購并無實質性的區別。
由上游為主到上下游并重
我國石油企業除了把收購的觸角伸向發達國家之外,其業務范圍也在發生著變化,由注重并購上游資產到上下游并重被看做是近期中國油企海外并購的另一特征。
2009年7月13日,馬來西亞石油企業美拉坡資源對外宣布,公司將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北部的吉打州繼續推進一個大型煉油項目的開發。該項目總投資高達100億美元,中國石油作為其戰略合作伙伴將參與到該項目當中。
此前,中國石油計劃投資英國英力士集團位于蘇格蘭的Grangemouth煉油廠,也被外界視為有上下游一起擴張的意圖,旨在占據更大市場的整體戰略。
2009年6月21日,中國石油在完成對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全部股份的收購后發布消息稱,“新加坡石油公司將成為實施本公司國際戰略的新平臺,并將提供更寬廣的發展基礎和更穩定的發展道路”。
新加坡石油公司是一家地區性的石油公司,主要是從事煉油和銷售以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等業務。這家公司擁有新加坡煉油公司50%的權益,而新加坡煉油公司是新加坡的三大煉油企業之一。
分析人士認為,這次收購可以利用對方先進的煉油技術、成熟的銷售網絡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逐漸進入海外成熟市場的下游分銷領域,為中國石油業務鏈在海外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之所以向下游擴張,是因為我國的石油公司力量日漸強大,資本越來越雄厚,驅使其建立全球銷售網絡。因為在產業鏈條中,銷售終端才是利潤最高的一環。”韓學功分析說,“比較世界500強石油公司,他們主要的業務都是煉油和銷售,而不是上游開采,因為勘探開發的附加值相對較低。中國的石油公司要成為全球化企業,必須在海外打造上下游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徐小杰也表示,石油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都希望建立一個一體化的企業,尤其是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
也許,目前我國石油企業在海外收購和參股下游公司只是一個開始,隨著它們自身力量進一步壯大和打造國際化企業戰略的逐步深入,這一趨勢可能還會加速。
由單兵作戰到聯合行動
從中國石油和BP組成財團,聯合競標伊拉克魯麥拉油田,到中國石油與中國海油抱團遠征阿根廷石油公司;從中國石化與中國海油聯手從馬拉松手里拿下安哥拉油田的32號區塊。不難看出,隨著我國石油公司海外經驗的不斷增加和項目運作的日漸成熟,其戰術也由先前的單兵作戰逐步走向聯合行動。
專家介紹說,石油行業具有“四高一長”的特點,即高投入、高收益、高技術、高風險和長周期。它的這些特點決定了聯合收購是最好的選擇。對于較小的項目來說,單個公司收購很正常,但涉及大金額、復雜的項目,一般都會采取聯合收購的方式,這也是國際石油公司通行的做法。比如在伊拉克,之所以中國石油與BP一起簽下這個服務合同,是因為“這一地區風險太大了,一個公司吃不進去”,韓學功表示。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資深專家張抗表示,“從資源國方面講,目前國有化浪潮不斷加快,合作形式上,資源國大多不再采用分成協議的形式。因此企業海外收購所面臨的風險逐步增加,聯合收購能夠分擔風險”。
然而,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國石油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未與其他公司采取“一致行動”,無論是我國石油公司內部,還是與跨國公司之間,前些年并購中結成聯盟的案例都較為鮮見。
近年來,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在國家政策的協調下,海外聯合作業的項目開始增多。中國兩大石油公司逐漸加強了彼此之間的配合,在聯合競標蘇丹、秘魯等國的石油區塊中共同獲得了收益。
而在與國際石油巨頭合作方面,前些年我國石油公司也很少有機會。隨著近年我國石油企業的成長壯大,國際石油巨頭在合作上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它們由最初的輕視,到現在變得非常現實。
目前,隨著我國石油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與跨國石油巨頭的合作逐漸增加,據道達爾集團中國區相關人士介紹,道達爾與中國海油在尼日利亞的一個合作項目已經投產,另一個正在評估之中。在也門,中國石化與道達爾在兩個區塊的合作也在進行中。
隨后不久,中國石油與BP在伊拉克聯合競標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我國石油公司與跨國石油巨頭在國際項目上的合作正走向一個新的階段。“雙方之間能否合作,主要看是否有共同的基礎和利益。”業內人士表示。
有合作也會有競爭。當我國石油公司走出國門之后,在國際石油市場上一試身手的時候,必然與跨國石油巨頭產生競爭與利益分歧。一家英國媒體直言不諱地指出,在未來,中國和西方公司很可能會開始直接沖突。那么,未來中外石油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關系將如何演化,彼此之間是伙伴還是對手?無論如何,人們必須承認,21世紀是合作的世紀,合則雙贏,沖突解決不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