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國石油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統(PIS)順利通過驗收。
基于管道完整性管理這一世界先進管理方法,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開發了PIS系統。這一系統于2011年2月上線試運行。
隨著中國石油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的逐步推進,PIS系統已成為基層管道工作主要業務管理平臺,對推進精細化、信息化、規范化管理,減輕基層人員負擔發揮了巨大作用。
PIS系統的應用對管道數據管理具有革命性意義,油氣管道走進了“大數據”時代。
數據管理:從靜態到動態
傳統的管道管理模式是純粹的靜態數據管理。PIS系統則變被動為主動,把靜態數據與日常管道業務緊密融合,以數據為基礎,采用風險評價、管道完整性評價等手段,實現數據采集、高后果區識別、風險評價、完整性評價、維修維護和效能評價6步循環,具備完成各種數據采集、分析和決策支持等功能。
管道公司大慶分公司管道科科長仲權偉對記者說:“日常工作中的電位測試數據、第三方施工等動態信息都錄入系統,對數據查詢和管理非常重要。比如第三方施工,漠大線、慶鐵線等多條管道分別由不同站隊管理,查找數據非常麻煩。現在,只要在PIS系統里直接輸入第三方施工,所有管道第三方施工信息一目了然,動態變化即刻顯現。”
PIS系統實現管道管理從傳統向信息化轉變,從粗放向精細化轉變。現在,管道管理部門當天就能掌握站隊巡線、設備運行等情況。此前,這些信息都在站隊存放,管理部門只能進行不定期檢查。
僅一年時間,PIS系統已經覆蓋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及轄屬5家地區公司、56家分公司(管理處)、523個基層站隊,總計2338名系統用戶,管理管道里程4.2萬余公里,累計整理、入庫管道基礎數據500萬個。
業務管理:從分散到統一
傳統管道管理的弊端是孤立地應用具體技術解決突出問題,如探測、預警等。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各分公司對數據記錄的不同要求和個人記錄習慣不同導致數據記錄格式、內容等得不到統一。PIS系統則對內容、流程等各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通過PIS系統錄入數據,使各類信息報表形成統一模式,進一步促進了管理規范化。
站場是管道數據的第一來源。現在,站隊的管道保護工人只要每天把恒電位儀測試、管道巡線等日常工作數據錄入PIS系統,管理人員就可以在系統里看到,并對基層上報的數據進行歸納、審批,做到管道數據及時共享、上下貫通。
“PIS系統的最大作用體現在連續性和可持續性。秦京線運行37年來,線路數據管理一直是個短板。之前都是紙質檔案,人員流動快,很多數據查找起來非常麻煩。PIS系統實現了數據共享,不存在信息丟失的問題。” 秦皇島分公司管道科科長劉軍對記者說。
管理理念:從應對到預防
傳統的管道安全管理是被動的應對管理,管理相對分散,系統性不強。PIS系統則充分體現了管道管理與生產的深度融合,對運行過程中的危險因素進行識別,提前采取預防措施,控制管道運行風險。與傳統安全管理相比,其最大特點是主動維護和事前預控。
據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統技術人員介紹,PIS系統上線以來,用戶登陸67.8萬次,發起流程71.8萬個,流轉節點253.6萬個,填寫表單 216.6萬張。在中國石油范圍內,系統識別出6000多個風險管段,通過對每一項風險進行評價并及時采取預防措施管控風險,實現了管道風險基本受控。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相對傳統安全管理,PIS系統是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轉變。管道公司已經認識到完整性管理在預防性維護方面的重要性,并將完整性管理融入體系中。這意味著完整性管理已成為管道公司日常管理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