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擔心別人有油而故意不賣給我們,這是庸人自擾。因為畢竟現在還有一個全球能源市場,這個市場里有買有賣,中間也就是價格的問題。
說到價格,隨著中國與國際能源貿易市場的互動的擴大,我們已經開始重視自己的價格話語權,但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往往對價格話語權存在著一種錯誤理解。
打個比方,一個大飯店的采購員到一塊農地里買蘿卜,對農民說,你產的蘿卜八成我都買了,那兩成你賣什么價我不管,我買這么多,你得給我降點價——我們認為這就是話語權,因為買得多,所以賣方應該給我們優惠。按照這個邏輯,由于中國是大買主、大用戶,所以國際大宗商品貿易,我們得有價格話語權。
然而這個邏輯可以用在菜市場里,卻不能用在國際上。正因為有國家主權這個原則,跨國資源買賣,不存在國內的大飯店對窮農民態勢。 將心比心地看一看,中國的稀土,過去非常廉價地賣,后來我們突然明白了稀土原來也能賺大錢,不能黃金當著豆腐賣,那我們就提價了,別人也不能怎么著。所以對于價格談判,我們得心平氣和一點。
回到擔心別人有油氣而故意不賣給我們的問題,我們不能一味地單邊思考,因為真正的能源生產大戶,它也必須考慮需求的安全。比如說沙特,由于擔心日本的石油消費降低之后自己的油賣不出去,于是去年在日本買地建了儲油庫,把生產出來的油先運到儲油庫,然后賣往日本各地。
委內瑞拉和美國也建立了類似的合作關系。大家都只注意到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一會兒宣稱要降低石油開采量,一會兒游說其他石油輸出國減少產量,其實委內瑞拉國有石油公司生產的油70%以上都賣給了美國。委內瑞拉在美國設有煉油廠和油庫,開采出來的原油直接運到美國去提煉,還在美國建了下游加油站。這些模式我們為什么不能學一學?
考慮到社會成本,我們是不是應該想一想,有沒有比動用我們的外交力量、花那么多錢、把我們的民工輸送到海外去開采油田更省力的辦法?
這些問題都需要去點題,去真正面對。換言之,我們需要更多地思考國內市場上成品油、天然氣服務商和供應商的多元化與我們的能源安全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成天琢磨人家是不是有油不賣給我們。
中國與大國之間在能源貿易領域發生沖突,只是未來多種可能中的一種,絕非全部,亦非必然。我們有諸多方面的憂慮,這既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但我們也不可恐懼過頭,以至于做一個罩子套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