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轉變海洋政策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
面對如此廣闊的深海面積,中國錯過了大好的機會,現在到發力的時候了。
在全球范圍內,由海洋權益產生的爭端和矛盾逐漸表面化,但中國對海洋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長期致力于海洋地質學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對包括東海在內的中國領海油氣資源潛力十分樂觀,并呼喚在全球關注海洋能源的今天,國人應提高海洋意識,爭取海洋利益。
《能源》:隨著陸上能源的日趨枯竭,全球海洋油氣的爭奪也日益白熱化。面對這一現狀,您認為中國應做出那些改變與努力?
汪品先:隨著能源形勢的日益嚴峻,中國人的海洋能源意識也在逐漸蘇醒。
從鄭和下西洋至今的600年間,中國人從來沒有這樣重視海洋。從最高領導一直到普通百姓,海洋意識和從前不同了,主要因為中國的經濟背景變了。自從中國實行市場經濟,加入國際大市場中去之后,中國的利益已經遠遠超出原來的界限了。
中國的海洋政策,從林則徐時代的象征就是虎門炮臺,凡是從海上來的我就打你。鄧小平的海洋政策就是把近海守住,韜光養晦,不與人爭利。但現在不行了,中國的石油有一多半都從國外運來,貿易也要依靠外國市場,如果再不爭取海上利益就會為人所制。中國目前搞礦產、石油的企業在三大洋都已去勘探過了,我們做基礎研究的很慚愧,沒有為他們做什么貢獻。
地球表面60%以上都是2000米及以上深度的海洋。而全球海洋的平均水深是3800米,因此世界上主要是深海。而且現在看來,未來能夠給人驚喜的大油田也都是在深海,比如北冰洋。如此廣闊的深海面積,完全可以任中國人去發揮,中國錯過了這么多大好的機會,現在總該到發力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