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膨脹的需求面對有限的和已知的資源,使海洋變得越來越躁動,爭端中各國的矛盾和沖突進一步升級。而近期在重新主張海洋權益過程中遭遇的阻力與產生的爭端,也自然成為了這一全球性矛盾的縮影。
在海洋油氣的爭奪中,各國呈現出不同的形態。陸地面積狹小的日本歷來是“圈海運動”的先行者,它不僅是一個傳統的海洋國家,也是最早認識到海洋權益的亞洲國家之一。對日本來說,無論從漁業還是從對海底資源開發的角度考慮,稱其海洋專屬經濟區為日本的一條生命線都不過分。
日本也因此與周邊國家存在較多的海域爭端,多年以來,日本不僅與中國在東海和釣魚島問題上糾纏不休,制造事端,而且與韓國在獨島海域齟齬不斷,與俄羅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更是時常出現摩擦。
美國是傳統意義上的海權國家,也是當今世界擁有海外屬地最多的國家。2006年,美國進一步加大“圈海運動”的力度,將夏威夷以西、中途島以東大片范圍單方面劃成本國海洋生物保護區。
俄羅斯更是不甘落后,它甚至把自己的國旗直接插在了北極的海底,以宣誓對北極擁有主權。受其影響,美國、加拿大、丹麥等在地域上接近北極的國家,紛紛找出各種理由,宣誓對北極擁有管轄權和開采權,以求在北極的資源爭奪中分得一杯羹。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的冰雪融化加劇,其海底潛藏的巨大經濟利益日益顯見,于是相關各國圍繞該海域蘊藏的豐富油氣資源也展開了博弈。
另外,東南亞各國圍繞著南沙群島問題更是向中國頻頻發難。在南沙群島海域的100多個島礁中,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通過“蠶食戰略”逐步侵占了島嶼中的大多數。而且島嶼附近的資源還遭到了它們的大肆掠奪,目前,南沙群島周邊已經被越、菲等國打了一千多口油井,每年出油量多達六千萬噸。
為和平解決東海和南海問題,早在1979年,中國政府就公開表明了中方愿以“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模式解決同周邊鄰國間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的立場。但時過境遷,“主權屬我”似一廂情愿,在南中國海上,當前中國所占領僅是礁,而所有的島幾乎都被越南占領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也演變成實際控制國的“分別開發”。
既然當年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時的世界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那么我們到底應如何解決爭端?
在解決中國南海爭端問題上,有專家認為可以套用挪威對北極海域爭端的處理方法。當年挪威的做法是,與北冰洋沿岸各國簽署條約,提出主權屬于挪威,但所有參與國都可以去考察開發。但這一說法也遭到了另一部分專家的反對,國家海洋局資深海洋問題專家許森安就認為,不能套用國際爭端的解決方法,而應該首先明確中國的絕對主權,不存在周邊各國都可以隨意考察開發的可能性。
國土資源部海洋辦原副主任、國際海洋法專家蕭漢強表示,海洋油氣爭端應依據公平原則靈活解決。澳大利亞與印尼之間的帝汶海按中間海溝來劃界的案例就可以借鑒。而近期俄羅斯與挪威在北極海域劃界上的爭端以和平的方式落幕,給各國之間的海域爭奪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
2010年9月15日,俄羅斯和挪威最終簽署了條約,劃定了兩國在北極地區巴倫支海的邊界,結束了兩國長達40年的爭端。
海洋爭端,歸根結底是各國之間利益的爭奪,尤其是對海底油氣資源的爭奪。盡管國際上有過各種解決爭端的模式,但由于各自的歷史和導致爭端的具體成因不同,解決的方式自然也會不一樣。也許,隨著全球新能源產業的日新月異,石油等化石能源日漸退出主導能源的行列,屆時,被各國一度點燃的島嶼爭端的烈火也許會不撲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