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中日東海的油氣爭端
中國東海的油氣爭端由來已久,重溫這段油氣開發的艱辛歷程,也許可以從中窺見未來的解決之道。
1974年的一天,中國東海上海風陣陣、萬里無云,一艘飄揚著五星紅旗的勘探船劈波斬浪,飛速行進。盡管這樣的好天氣在海上難得一見,然而,蕭漢強卻已經顧不上去欣賞,他全部心思都放在船后快速追來的日本巡邏艦以及上空盤旋掠過的巡邏機上。作為當時地礦部進行基層調研的年輕干部,他還是第一次在海上和這些不速之客正面遭遇。
“這些不速之客數量很多,除了日本的海上保安廳還有美國第七艦隊的軍艦和飛機,”如今已年逾古昔的蕭漢強仍清晰記得那段在海上與日、美巡邏部隊纏斗的日子,“日本保安廳的飛機就在頭頂像蒼蠅一樣不斷盤旋拍照,有時突然從我們旁邊俯沖掠過,距離近得可以把里面的飛行員看得清清楚楚,非常猖獗。”
時隔三十多年,蕭漢強仍能清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們當時都氣憤得不得了,就用高壓水槍向他們噴射,還用東西投擲,向日本人表示憤慨。當時他們坐在飛機里向我們拍照,由于飛得很近,我們也站在甲板上向他們拍照,作為他們無理騷擾的證據。有些船員向他們喊話,說我們是在中國的大陸架上進行正常勘探,你們走開不要干擾我們。”
如今,作為國土資源部海洋辦原副主任以及國際海洋法專家的蕭漢強,仍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海洋事業,并密切關注著東海油氣爭端的最新情況。在他看來,東海的油氣爭端看似利益相關方有限,應當容易解決,但四五十年來不但沒有解決,卻愈演愈烈,沖突加劇,這在世界海洋油氣爭端中都是一個特例。2010年3月,爭吵了40年的俄羅斯和挪威,終于就北極海域的劃界爭端達成了協議。而中日之間自上世紀60年代起的爭端,卻始終難有實質解決:大國關系、軍事問題、地質問題、海洋法的應用以及歷史文化等問題紛繁復雜,使人們一番抽絲剝繭之后,仍將目光投在了海洋能源資源之上。
爭端:因油氣而起
1968年,始終致力于在東亞秩序建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美國,卻有意無意扮演了一回“麻煩制造者”的角色。1966年,受亞洲近海礦產資源勘察協調委員會(CCOP)的邀請,美國海洋研究所的“亨特”號調查船先后對中國的黃海、東海、南海都進行了勘察。
據了解,當時美國的調查飛機甚至飛到了作為中國內海的渤海,并對中國所有近海做了航空重力、磁力調查以及海上地震勘探、重磁勘探和水深調查,這些調查在當時都是很先進的。兩年后,美國就連續發表了多篇論文,公布了中國近海海底資源的勘探情況,同時認為,中國的東海和南海是世界第二個波斯灣。中、日、韓三國紛紛開始進行海域劃界分析與勘探,想盡可能多地獲取海底油氣資源。
據蕭漢強介紹,日本從60年代獲知美國調查結果后就開始進行大規模海上調查,不斷侵略中國的沿海。那時中國海軍建軍不久,力量較弱,海洋調查也僅限于近海。此外,海洋的漁政、海監等管理機構均未建立。所以日本人肆無忌憚地進行空中和海上的調查,以致在70年代占領了釣魚島。
日本對釣魚島的侵占是逐步的。在初期進行科考,后來增設氣象站。到了70年代初,日本的國有石油公司陸續向政府游說,要把東海按他們的理解和中國劃一條中間線,并且將釣魚島完全劃歸日本,這一建議最終得到日本政府的認可。到80年代,日本開始宣布把釣魚島列入空中保護區和海洋保護區,直至近年開始正式宣布是其領海。
此外,在1974年,日本和韓國在東海的北部又成立了日韓開發區,兩國由此劃去了東海十幾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國當時連續6次提出抗議,但兩國仍繼續進行勘探,包括海上地球物理勘探和海底鉆探。
由于當時中國的抗議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中國政府最終決定:在緊鄰該開發區的外側鉆探龍井一井以宣示中國在該海域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