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揭開東海油氣的面紗
據當時指揮作業的地礦部老專家回憶,當鉆探到海底2000多米的時候,就發現井內壓力突然增大,巨量天然氣在高壓下向外噴涌,準備實施封井時卻發現鉆桿已無法取出。組建不久的鉆井隊伍一下慌亂起來,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井毀人亡。專家在關鍵時刻下定決心:炸掉鉆桿強行封井。盡管損失很大,鉆桿和鉆頭全部被封在井中,好在保住了油田。
也正是這一次驚險的勘探,使中國東海豐富而神秘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第一次與勘探隊有了“正面接觸”。 中國也由此了解到該井所在的龍井構造是一個油氣含量很大的高壓油氣盆地,發現在日本提出的中間線中方這一邊,有一個長垣構造帶,這是一個類似于大慶油田所在松遼盆地的理想構造帶。在油氣地質工作者看來,這無異于一個天大的喜訊——東海油氣寶藏的具體位置終于被確定了。
接下來的勘探進展也順利得多,勘探隊在龍井一井的地質數據基礎上,成功打了平湖一井及周邊諸井。由此,屹立東海的春曉油氣田已經初具規模。
春曉油氣田自建成以來,對中國沿海經濟的發展貢獻卓著。它直接為上海、廣東、福建等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面對環伺的強敵與國內的動亂,仍堅持勘探調查工作,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巨大困難。
蕭漢強向《能源》雜志記者回憶了新中國第一條鉆井船誕生的艱辛歷程:1970年4月,國務院專門召開會議,決定中國要擁有自己的鉆井船及勘探隊伍。于是,鑒于當時的國力與國際局勢,決定改造、拼裝一條船,從國外購進一條船,再自力更生制造一條船。
從1970年到1975年,中國首先改造了第一條雙體鉆探船。當時是由交通部提供了兩艘五六千噸的貨船,在上海浦東造船廠拼接起來,然后安裝上一個五六十平米的平臺以及一個井架,再架上一個蘭州鉆探機械廠生產的陸地鉆機——這在當時屬于能夠打3000多米的大型石油鉆機——這樣就“改造”出了新中國第一條鉆井船“勘探一號”。
但由于“勘探一號”不具備抗臺風的能力,作業風險過大,之后就再沒有使用。由此,新中國第一條鉆井船在短暫服役后推出了歷史。
由于改裝鉆井船難以勝任東海的勘探工作,大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那條外購的船只上。當時的中國被西方國家封鎖,對外交往很少。蕭漢強的同事通過很多渠道才找到了新加坡一家造船廠的老板,這位華人船廠主表示愿意幫中國進行海洋勘探,并給予優惠價格。但由于他的船廠也只進行小型船只制造及修理業務,造不了鉆井平臺這樣的龐然大物。因此這位老板情急之下找來美國一家鉆井公司,把他的船廠進行改造后就地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條外購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勘探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