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內地天然氣供需矛盾突出,供不應求但又限定低價銷售,導致天然氣公司利潤極低,生產(chǎn)和銷售的積極性受挫。因此,今年6月底發(fā)改委宣布自 7月10日起對天然氣價格進行調整,主要措施是上調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調整后全國平均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人民幣,下同)升至1.95 元。此措施被視為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的重要步驟,顯示了天然氣和天然氣行業(yè)在內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環(huán)保且價格較低需求看俏
天然氣是三大基礎能源(另是煤和石油)中唯一的清潔能源。以天然氣發(fā)電為例,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僅為煤炭的56%和石油的71%,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幾乎為零。對比石油,天然氣價格更低,只有原油(108.34, -0.03, -0.03%)價格的兩成左右。需求方面,據(jù)統(tǒng)計,自2000年至2012年,內地天然氣消費量由247億立方米增至1,471億平方米,平均復合增速在16.03%左右。供需缺口擴大也帶動了進口的增加,2012年天然氣進口量高達425億立方米,今年上半年進口量為227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由2007年的2%升至 2012年的28.9%。筆者預計,未來5至10年,天然氣需求量可以維持10%以上增速。
由于政策限制及高技術壁壘,內地天然氣勘測和生產(chǎn)主要集中在中石油(0857)、中石化(0386)和中海油(0883)三家公司。三家公司天然氣產(chǎn)量占全國產(chǎn)量的95%以上,其中中石油獨大,占全國產(chǎn)量七成左右。盡管行業(yè)集中度高,天然氣銷售價格卻一直由國家決定,長期偏低。2012年中亞天然氣進口到岸稅后價為每立方米2.71元,價格調整前每進口1立方米天然氣要虧損大概1.5元。價格限制致使部分公司進口天然氣銷售業(yè)務虧損經(jīng)營,以中石油為例,今年上半年銷售進口中亞天然氣和進口LNG(液化天然氣)共虧損274.82億元,扣除國家補貼39.6億元,仍虧損235.22億元。因此,價格上調可以極大扭轉該業(yè)務的虧損。
此次價格調整,整體上是利好上游公司,如中石油等,令下游公司承壓。上游公司天然氣業(yè)務有機會扭虧為盈,可以提高勘探和開采的積極性,增加供應量。下游公司如城市燃氣分銷商、工業(yè)直供和LNG加氣站等議價能力低,短期內容易成為價格承擔者,盈利受壓。不過長遠來看,逐漸市場化的定價有利于整體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對于資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也有積極意義。筆者認為,內地天然氣行業(yè)即將迎來高速發(fā)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