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草房干革命,手牽油龍下江南。”這是35年前一名參加我國華東地區首條原油管道建設的管道工人書寫在會戰茅草房上的一副對聯。如今,原油管道不僅跨江過海,而且在“十一五”期間,石化原油管道建設“舒經活絡”,搶灘渤海、南下兩廣、飲馬長江、再戰淮海,將石化原油管道網絡覆蓋大半個中國。
按照集團公司的能源布局和建設規劃,“十一五”期間,管道公司牽“油龍”、降“氣虎”,建設了溯江而上的儀征—長嶺原油管道、環渤海灣的華北原油管網、地處黃淮江淮地區的日照—儀征原油管道,還組織建設了全長2170公里的川氣東送管道。熠熠生輝的35項中國企業新紀錄、國家優秀焊接一等獎永載管道工程建設史冊。根據國家能源戰略和集團公司的部署,管道公司堅持兩條腿走路,管道建設歌未罷,油庫建設又登場。“十一五”期間,管道公司組織建設了鎮海、黃島、天津等國家原油儲備基地,嵐山、白沙灣、曹妃甸、北海等商業儲備庫和冊子島、大榭島、儀征、天津、曹妃甸等生產中轉庫。同時,還協調組織建設了冊子島、曹妃甸、日照和北海30萬噸級原油碼頭。
截至“十一五”期末,中國石化6600公里在建、在役原油管道已分布14個省(直轄市),7座30萬噸級原油碼頭鑲嵌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之濱,建設的國家儲備基地、商業儲備庫、生產中轉庫等相繼落成投用,石化原油儲運網絡已初步形成。
管道公司以確保國家石油安全為己任,圍繞提高行業效益和滿足煉化需求,堅持優化輸油、精細服務,做到顧全大局、敢于擔當,新管線多拉快跑,老管線開足馬力,全心全意為煉化企業服務。“十一五”期間,輸油量從5500萬噸到目前超過9000萬噸,年底突破1億噸已成定局;所管和托管的國儲庫、商儲庫和中轉庫總庫容達到2455萬立方米,三級原油儲備格局已見雛形;占中國石化95%以上骨干煉化企業與長輸管道相連接,原油進廠已基本實現管道化,管道輸油已占石化原油加工總量近五成,管道運輸已成為石化原油吞吐的主渠道。
面對管道設計輸量和老管線生產能力受限與煉化企業生產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管道公司堅持以科技為先導,走內涵發展之路,不斷挖掘生產潛力,優化輸油,精細服務。
管道公司牢記國有大型企業的使命,認真履行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在輸油生產中,開展了燃料油替代工程,減少原油消耗;研發加熱爐降塵項目,減少煙塵排放;利用輸油泵減噪技術,減少噪聲污染;嚴格工業水去污,杜絕水體污染。在管道建設中,堅持繞過青山綠水,不驚飛鳥魚蟲,做到了寧肯穿山打洞,不給青山“剃頭”;一邊鋪設管道,一邊修路造田;一邊開山清障,一邊恢復植被。
回首征程,一路榮光;展望未來,曙光在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管道公司將以 “推進科學發展,做強石化管道”為方略,秉承“發展企業、貢獻國家、回報股東、服務社會、造福員工”的企業宗旨,大力建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隊伍,為中國石化這艘世界級航母的揚帆遠航提供持久的動力。
原油是血,管道是脈。石化管道使命神圣,責任重大。“十二五”的到來意味著一段歷史的結束,一個新的篇章開始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