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德意志銀行美國太陽能產業分析師的一份報告在光伏行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報告指出,全球即將進入第二次太陽能熱潮,2014年基本需求為46GW,預計2015年需求將突破56GW,其主要市場在中國、日本和美國。
受產能過剩,以及歐盟、美國反傾銷政策的雙重影響,國內光伏企業的領頭企業尚德、賽維遭受重創,相繼倒下。在全球來看,BP、西門子、通用電氣等跨國公司,也紛紛宣布退出光伏業務。
不過,2013年下半年以來,在各種利好政策的支持背景下,光伏行業似乎開始回暖。數據顯示,全球光伏市場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國內光伏市場持續擴大。
2013年7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3)24號》,文件中把“十二五”光伏裝機目標由21GW增加至35GW,這是光伏產業回暖的一個重要信號。
2014年1月13日,根據NPD Solarbuzz最新北美光伏市場季度報告North America PV Markets Quarterly表明,2013年美國太陽能光伏新安裝量創紀錄地達到4.2GW,比2012年增長15%,成為繼亞太之后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場。
工信部旗下研究機構賽迪智庫2013年12月18日發布的報告中提到,中國2013年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10GW,同比增長122%,居全球首位。
價格不會再斷崖式下跌
德意志銀行在報告中認為,與第一次由電池板成本下降引發的黃金期不同,本次的熱潮將是,整個系統的成本合理化下降。這意味著價格下降將主要影響太陽能下游行業,而不是電池板廠商等上游行業。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紅煒認為,國家政策的政策支持,高額利潤的吸引,目前確實引起了下游行業的火爆,但從長期來看,也一定會拉動中上游的需求。
事實上,從2013年4月份開始,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則帶考察隊在中東部及西南部等日照條件好的地區“跑馬圈地”,尋找電站資源。2013年下半年,英利已經做出了戰略調整,即由光伏組件制造商向太陽能源提供商轉變。英利集團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
不過,對“第二次太陽能熱潮”的說法,紅煒卻持保留的態度。
“它所謂的‘熱潮’,應當是圍繞光伏產業的走勢而言的。目前受光伏終端市場需求的拉動,中美日以及光伏新興經濟國確實帶來了一輪需求的突然增長,所以,從現象來看,相對于低谷時期,現在確實是一個熱潮。”紅煒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但是,從產業周期的角度來看,從2008、2009年以后,光伏產業進入一種非理性高速增長階段,2011年受供求關系以及歐美雙反政策的影響,光伏行業進入低谷期,從2011年中期到目前,其實還是處于光伏產業整合期。當時造成低谷的原因是供大于求,現在這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我們就很難說作為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熱潮的時候。”
“從價格的角度看,今年光伏產業的價格,不會像前兩年那樣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六十的斷崖式下跌,但也不會有期盼中的上升,應當是一個以價值為中軸的上下起伏。而如果按照德銀的說法,新一輪高潮應當帶來價格的上升。”
“尋找更多的融資模式”
金融支持在報告中被列為推動本次太陽能熱潮的因素之一。
“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關注,并且參與其中,大家都在想辦法,尋找更多的融資模式。”瀾晶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平表示。
國內目前這方面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以電站融資為例,劉文平認為,現在做光伏電站融資,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投資模式。電站融資最主要的矛盾是市場上資金的投資期限和光伏的回收期不匹配。光伏的投資回收一般是七八年,所以需要的貸款期限最好是十年以上,但是市場上沒有一個足夠認可長期投資的資金渠道,所以這就造成光伏電站融資難這樣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