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難采儲量是大慶油田難舍的“雞肋”,但數億噸的難采儲量又蘊含著巨大希望。3月20日,記者在大慶油田二氧化碳驅項目經理部了解到,發揮一體化攻關優勢,大慶油田加速二氧化碳驅工業化推廣進程。今年年內,大慶榆樹林油田和海拉爾蘇德爾特油田兩個區塊將進行大規模二氧化碳驅工業化推廣。
大慶油田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二氧化碳驅技術研究,因氣源等因素制約,進展緩慢。2003年,大慶油田在采油八廠開始外圍油田第一個現場試驗。
十幾年的探索攻關,大慶油田對特低滲透油藏的認識逐步清晰、方向更加明確。同時,隨著天然氣開發與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與各相關行業的合作加強,使二氧化碳氣源得到保障,推廣二氧化碳驅的時機日漸成熟。
據測算,在薄差層,二氧化碳驅可在水驅基礎上提高采收率10個百分點左右。二氧化碳驅技術是改善開發效果、保障原油穩產的現實途徑,也是二氧化碳捕集、埋存與提高采收率(CCS-EOR)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示范工程,有利于解決全球性氣候變暖問題。
二氧化碳驅為什么比水驅在低滲透油田效果好?二氧化碳驅項目經理部油藏科負責人雷友忠說:“液化的二氧化碳注入地層1000米后,就會變成液態的黏稠狀物質,即超臨界狀態。超臨界二氧化碳黏度低、流動性好、擴散性強、對溶質有較強的溶解能力,安全、高效、節能、節水,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以大慶榆樹林油田為例,80%的扶楊三類油層滲透率小于2毫達西,屬于“磨刀石”般的“三低”油田。這個油田樹101區塊在進行二氧化碳驅現場試驗后,油層保持較強吸氣能力,油藏壓力保持較高水平,采油速度連續3年在1%以上,各項開發指標明顯優于同類水驅區塊。截至目前,樹101區塊已注入液態二氧化碳13.14萬噸,產油5.68萬噸。
雖然二氧化碳驅在國際上已是比較成熟的技術,但每個油田的地質條件不同,在年內實現工業化推廣,技術水平、配套工藝、管理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為此,二氧化碳驅項目經理部創新實行油藏、采油、地面“三位一體”全鏈開發模式,即油藏方面提效率,采油方面防氣竄、保安全,地面方面研究老系統適應性、選擇新材料,核心就是降投資。
目前,只有7名員工的二氧化碳驅項目經理部實行科研生產一體化,統籌科研院所及采油廠等多家單位,深化二氧化碳驅機理研究,編制氣源利用方案。二氧化碳驅室內實驗、現場小規模試驗、工業化推廣齊頭并進。加快推廣二氧化碳驅技術,將為大慶油田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