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太陽能電池硅材料生產、加工設備領域中的龍頭企業之一,IPO募集9.09億元的天龍光電(曾受到市場的熱捧,2009年12月25日上市當天收盤價就達26.99元,之后股價曾一路上揚至38.49元。然而,隨著光伏行業走入低谷,公司的股價持續下降,其控股股東屢陷困境,公司被媒體多次質疑違規。
今年一季度末,馮氏家族對天龍光電的持股降至5000萬股左右,僅占總股本的25.3%,且幾乎處于質押狀態。而自2014年3月3日起,天龍光電股票一直停牌,對外公告稱控股股東常州諾亞科技有限公司及馮金生股權轉讓事宜尚在洽談中,似乎正在計劃清盤出局。曾紅火一時的馮氏家族究竟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呢?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認為,之前的光伏巨頭多在行業鼎盛時期產生,且多家企業均以上中游多晶硅、光伏組件的制造銷售為主,下游光伏電站環節的投資力度明顯不足。如今光伏產業深陷虧損境地難以好轉,光伏巨頭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部分破產重組、部分戰略大收縮,能夠很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經過結構調整、產能優化、價格大戰,未來5年光伏產業還能存活幾個巨頭企業值得業內人士重點關注。
光伏產業集中度的提升乃大勢所趨,光伏巨頭自身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并并影響著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上中下游市場占比超過90%的企業總數量不應大于6,否則產能過剩、結構失衡等問題仍然無法解決,尤其是在上游多晶硅環節,保利協鑫的強大霸主地位不應當也無法遭到其它企業撼動。中小企業被淘汰出局的命運無法更改,主動退出亦或是被強行淘汰出局都可,畢竟,只有產能布局合理后整個產業巨大的市場容量才能逐步釋放,產業鏈整合的效率才會逐漸提升。
同時,政府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應更加明晰,產業大躍進之時地方政府出臺各種優惠舉措幫助光伏巨頭擴張,如今產業處于低迷之時更需要政府出面救市。無論是從經濟利益、社會效益、環保效益來講,還是能源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升級來看,這些工作都需要地方政府將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作為未來的發展重點,繼續幫助光伏巨頭重啟擴張之路。
不過,未來光伏巨頭需要更好的并網政策、補貼政策,完善的配套服務比直接干預企業的日常經營更加重要,地方國企接盤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若銀行系統能夠放松信貸政策,光伏巨頭熬過“寒冬”并非癡人說夢。但一切的前提都是科學有效的產業規劃,“十三五”光伏產業的發展目標、具體的發展路徑都將決定光伏巨頭的生存能力和發展空間。
(作者系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 新能源行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