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大慶油田發現的次年(1960年),石油工人駕小漁船駛進鶯歌海,鉆了兩眼20多米深的井,撈出150公斤原油。
50年后,
中海油建成中國”海上大慶”油田,油氣當量突破5000萬噸,占我國目前的石油產量1.89億噸的26%。
1月4日,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海上大慶油田’的成功建成,標志著海洋已經成為我國最現實、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區之一,
海洋石油工業將為我國能源供給提供更強有力的保障。”
展望2020年,中海油勾畫了更為宏偉的藍圖——實現四個“海上大慶”。
據中海油副總經理周守為透露,除了2010年建成年產量5000萬噸的“近海大慶”,中海油還將建設“深水大慶”、“海外大慶”和“
LNG大慶”。
“2020年,中海油計劃建成以深海開發為主的又一‘海上大慶’,
海外油氣產量實現5000萬噸油氣當量,并實現沿海5000萬噸油氣當量LNG供應能力。”周守為說。
傅成玉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中海油將投資8000億到1萬億元,絕大部分將投在海上,當然,也包括進行海外擴張的資金。”
闖關5000萬噸
2009年時,中海油的油氣產量只有3925萬噸,離5000萬噸尚有1075萬噸的缺口。
外界對于中海油能否實現5000萬噸的目標已經產生了諸多質疑。
去年年初,中國海油發布“1號文件”,正式吹響了沖刺5000萬噸、建設“海上大慶”的號角。在總公司統一目標指揮下,5000萬噸產量被分解到了每一口油氣生產井,每口生產井都有日產量的跟蹤。
但5000萬噸產量的實現卻是波折重重。去年年初,中海油渤海油田遭遇50年不遇的大面積冰凍災害,影響了開發井遲遲不能開鉆。年中時,中海油深圳分公司一處海管出現堵塞故障,兩個油田被迫停產。而夏季的超強臺風5次襲擾南方沿海等地,致使湛江分公司、深圳分公司相當數量的平臺不能進行正常作業;另外,蓬萊開發新井投產滯后,部分井產能未達預期……
據中海油人士介紹,當時粗略算下來,缺口一度達到約410萬噸。但在各公司全力以赴之下,中海油在去年年末依然實現了5000萬噸的目標。
隨著國內海上5000萬噸產量實現,加上海外和進口,中海油的油氣供應總量已超過7500萬噸油當量,相比“十五”末期增長一倍,形成了國內油氣、海外油氣、進口LNG共同發展的多元化、國際化能源供應格局。
四個“海上大慶”
近十年,國內石油新增產量的53%來自中海油。中海油在國內外擁有油氣儲量達56.72億噸,擁有海外液化天然氣合同量5.2億噸,能源供給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
目前,中海油在我國海域已經建成82個油氣田,產量約占我國年產量的1/4。對于未來,中海油有著更為宏偉的藍圖——四個“海上大慶”。
其中,“深水大慶”將是下一步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深水已經成為全球油氣資源儲量接替的主要領域。周守為指出,2000年以后的全部油氣發現中,深水區塊占了近50%。
鄂爾多斯盆地和深水將是我國能源接替的重要領域。
但“深海大慶”的實現成本卻堪稱昂貴——海上
勘探開發成本超出陸地10倍以上。
“打一口井的成本,最低的5000萬元,最貴要10億元。”傅成玉說。在海上建一個中型油田,勘探開發投入動輒需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
為此,中海油計劃為此在未來投資8000億到1萬億元。傅成玉表示:“這些資金主要依靠資本市場融資和公司的自由現金流。由于評級高,融資成本較低,這些年來,中海油在資本市場上有大量的融資行為。”
在中海油之外,隨著國內政策的松綁,
中石油、
中石化也開始建設“海軍”,并將目標鎖定在深海油氣開采領域。
對于“海外大慶”,傅成玉同樣寄予厚望。“今年實現海外產量3000萬噸,2015年實現5000萬噸,應該問題不大。”傅成玉說。但他同時強調:“能源的需求滿足主要靠自己,而不是直接將海外資源買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