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俄羅斯與沙特、卡塔爾和委內瑞拉四國初步決定將四國的原油產量上限凍結在今年1月的水平上。盡管這一決定一度引發原油期貨價格跳漲,但終歸又是曇花一現,難以支撐市場持續反彈。
顯然,此次達成的暫時性產能凍結協議并沒有對市場產生足夠的刺激。一方面,這一協議僅僅提出要“凍結”,并非“減產”。市場普遍認為,單純的“凍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原油市場明顯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這僅僅是一個“臨時協議”。四國達成協議后,盡管伊拉克方面表示該國已經做好準備加入這一協議,但市場分析認為,對絕大部分產油國而言,達成一個全面的大范圍協議仍需要做大量溝通與協調工作。
市場分析認為,目前有關各方的產能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高位,繼續提高產能的空間和可能性很小,因此“凍結”實際上并不會給市場供給帶來巨大變化,只有真正的“減產”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對油價產生提振作用。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表示,此次會晤僅僅是一個開始。各方希望能夠在未來幾個月內就下一步采取何種政策作出決定。有分析稱,在世界主要產油國范圍內就減產問題達成一致的難度很大,各方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對于伊朗而言,剛剛重返國際原油市場,作為歐佩克第五大產油國,正在努力將其原油出口恢復到100萬桶/天的水平,此時任何限產或減產協議都不是其所感興趣的。伊朗駐歐佩克代表已向媒體表示,伊朗不愿意加入這一協議,伊朗將繼續增加該國原油產量并努力達到國際社會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前的水平。
不過,此次四國會晤的主要目的是釋放一個信號,即產油國有意對產量作出調整,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因此,市場對這一協議并無過高期待也在情理之中。目前的焦點仍是主要產油國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如何就這一問題繼續溝通協調,從而達成更廣泛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