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前油氣市場來看,低油價是一個長期趨勢,并且還會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油價什么時候上升,要看市場再平衡的進程有多快。低效、無效的高成本產能被擠出市場的規模和速度決定未來市場什么時候能夠重新達到平衡。只有市場重新平衡之后,油價才能實質上回到上升的通道。而在這之前,國際油價應該是相對低迷的,這對石油企業上游業務沖擊較大。
2015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3.28億噸,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原油產量2.14億噸,比上年增長2%。盡管原油進口大幅增長,但是石油生產仍然要維持相對的穩定。上游業務的大起大落對石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較大。從技術上講,關停油井不困難,但是一旦油價上漲,要重新開井恢復生產很艱難。不但影響到前期勘探投入回收,而且波及中游管道和下游煉化企業,從而影響整個產業鏈的運行和效益。
我們認為,越是低油價時期越要加大對國內石油生產的后期投資。一旦油價恢復到高位再進行勘探開發,已為時過晚。因此,越是低油價的時候,越應該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進行逆周期操作。通過時間差,爭取效益,打好基礎。
中國石油工業本就相對薄弱,增儲上產難度較大。很多年基本維持在年產2億噸的產量,如果后期技術創新不足的話,產量將無法穩定,甚至出現下降。同時,未來石油需求還會增長,石油對外依存度還會繼續增加,這對國家能源安全也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油價水平是影響投資的一個主要變量。如果從國家整體石油工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環境,都應該持續加大增儲上產的技術創新和投入,為中國石油工業的長遠發展做長期戰略準備。鑒于中國的現狀,任何時候增加投入都不為過。在增儲上產和降本增效方面落實之后,無論油價高低都能夠很好地應對。創新也會提升石油公司在極端困難環境下的應對能力。此外,無論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還是整體的管理體制創新,在油價高的時候要苦練內功,下決心做好,油價偏低的時候要倒逼企業改革來進行。一旦停下創新的步伐,發展問題可能就會演變為生存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石油行業上游要加大創新力度。技術研發不能削弱,而是大力增強,這樣才能增加后備儲量,降低成本。
下游業務面臨同樣的問題,在目前的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一方面要努力優化原料結構,降低原料成本;另一方面優化加工結構,生產出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成品油品種,增加煉油效益。現在我國柴油需求量并不樂觀,汽油相對較好。但以前的煉廠仍是多以生產柴油來設計的。因此,煉廠就涉及未來改造和優化升級的問題,生產出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才能有效增加煉油效益。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會議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這說明我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出現了嚴重的不匹配。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優化供給結構,和需求進行有效匹配。目前來看,無論是油氣行業,還是國內加工制造業,不是沒有消費需求,而是無法滿足消費需求。比如,國內供給的產品質量,無法保證中國消費者在本國購買所需產品,而是去日本大量購買使家庭衛生設施升級換代的馬桶蓋。由此可以看出,需求仍然大量存在,但是我國的供給無法引領消費,還是要優化結構。
這對于油氣產業同樣適用。尤其在化工產業體現的比較明顯。一方面產能過剩非常嚴重,另一方面高端產品卻鳳毛麟角。因此,中國油氣行業一方面要控制產能總量,另一方面要優化產能結構,供給結構調整和優化結構兩方面都要去做。供給創造需求,供給引領需求。既要滿足現有需求,又要創造一部分新的需求,包括高端的化工產品。因此,中國必須更多依靠科技生產力和制度改革帶來的最大紅利,打造石油行業發展的“升級版”。
(陳蕊為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副所長。記者黃祺茗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