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IHS劍橋能源周上,除了備受關注的
油價問題,全球能源體系改革及石油和天然氣未來發展也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與去年相比,本次會議有三個特點。
第一,大部分參會人員對油價走勢比較悲觀,認為油價短期內難以明顯回升。結合筆者兩次參會經驗可以發現,普遍樂觀時,油價反而不容易反彈,因為樂觀的油價預期會減少企業對低油價的應對措施。但悲觀時,人們對低油價的重視有利于積極采取優化改革措施,促使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第二,除傳統的石油公司外,非石油公司代表明顯增多,包括一些大型公司,如通用電氣、陶氏化學、西門子等公司,以及一些投資公司。這表明石油行業不景氣對行業的上游業務和下游業務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引發了全行業鏈的廣泛關注。
第三,對中國聲音高度重視。共有5名中國代表在會上演講,劍橋能源周主席丹尼爾·耶金單獨會見中國石油代表團,為中國石油代表組織專場座談,并舉辦“中國日”主題討論。
面對當前低油價形勢,油氣行業供給側問題成為大家廣泛關注的焦點,但是,需求側的問題也應引起重視,這兩個因素都屬于周期問題。供給側主要受石油行業周期影響,而需求側則主要受到全球經濟周期影響。
從供給側來說,石油需求上升會引發供應緊張,提升石油價格并吸引大量投資,從而增加石油產品產能,導致供應過剩。技術進步帶來的
非常規油氣領域革命也會增加油氣供應,并對常規油氣市場造成一定沖擊。
從需求側來看,全球宏觀經濟周期對需求影響很大。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走勢,例如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換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氣需求,對需求側產生重大影響。
在這兩個周期中,經濟周期通常持續時間較長,石油行業本身的周期相對較短。專家預測,此次低油價周期將持續一段時間,大概需要兩三年才能觸底反彈。
IEA專家預計,到2020年油價將會升至80美元/桶,但難以重現油價快速上升甚至達到100美元/桶以上的局面。因此,油氣行業和企業都要積極思考如何能度過漫長的低油價“寒冬”。
過去15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率、石油消費強度和消費彈性系數呈現出“三降”特征,未來中國的石油需求將會維持中低速增長態勢,石油消費需求將呈現低增長、低消費和低污染特點。
石油需求主要受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們對中國的經濟充滿信心,現階段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未來中國經濟會健康持續發展,中國的能源需求仍將繼續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未來中國石油需求的彈性和強度會與以前粗放式發展時有所不同。預計未來中國石油需求會呈現絕對量較高,但維持中低速發展的局面。也就是說,到2020年、2030年,考慮替代能源的發展,預計中國的石油需求分別達到6.08億噸、6.8億噸,但需求增速將從“
十一五”“
十二五”時期的6.4%、4.2%下降到“十三五”時期的2.4%,以及2021年至2030年間的1.1%。
從國內石油供需看,未來中國國內石油市場或許將持續寬松。從供應側來看,由于我國煉油產能持續增加,到2015年年末,按照石油需求以及合理的開工率計算,我國的煉油產能已經過剩約1億噸/年,保守估計到2020年煉油能力可能達到8億噸/年以上。如果再考慮地煉獲得原油進口權以后提高其開工率,未來5年,中國
成品油供應增量將遠遠大于需求增量。這表明國內未來石油市場將繼續供應過剩,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石油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升級。
在天然氣領域,未來發展將主要取決于政策制定與商業模式。現階段來看,由于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尚未成熟,中國電能本身仍然主要依靠
煤炭發電,并不清潔。目前來看,至少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市場取得突破以前,能夠擔當能源結構優化、環境治理重任的,非天然氣莫屬。總體說來,我們對天然氣的發展、未來作用及在未來能源領域中的地位充滿信心。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計,在當前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重背景之下,如果政府能夠出臺更為嚴格環保政策,天然氣價格市場化進程穩步推進,中國天然氣年需求有望達到3400億至3600億立方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可達到13.5%左右。但是,如果沒有政策的強力推動,特別是天然氣的清潔高效的特點沒有得到充分認可,國內的天然氣市場將出現供應寬松的局面。
在本次會議上,來自電力、新能源、環境保護、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大會發言嘉賓明顯增多。這也說明,天然氣的未來發展雖然光明,但仍然面臨很多挑戰,對此我們應高度重視。
未來中國油氣行業依舊是帶動全球油氣市場需求的重要動力,在國際能源市場占據重要地位。我們應對中國油氣行業的未來發展持有信心,同時正視發展過程中的挑戰與曲折。作為傳統油氣行業,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國家能源結構優化,向以天然氣為代表的
清潔能源傾斜;另一方面,要優化產品質量,生產更為清潔、優質的石油產品。此外,石油行業自身在生產過程中也需節能減排,為環境治理、清潔能源生產做出更大貢獻。(作者:錢興坤,為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