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站著看別人干,到跟著一起干,到取代老外“獨立”干
1月10日上午,位于南海東部的惠州21-1油田雙子座平臺。CACT作業者集團總裁蔣清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中海油“學徒”的經歷,不禁感慨萬千:“無論是管理、技術還是經驗,當初我們幾乎為零!”
“幾乎為零”的其實還有資金。
傅成玉介紹,1982年成立的中海油,從“零”開始走到現在的5000萬噸,用了28年;而西方發達國家相同的路程,走了100多年。
2010年12月19日24時,中海油國內油氣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遂成為一個經典時刻。
所謂CACT作業者,前身是ACT聯合體,沒有代表中海油的第一個“C”。ACT三家,分別是意大利阿吉普(后并入埃尼集團)、美國雪弗龍和德士古(2001年兩家合并),當年都是中海油須仰視的國際石油巨人。
1983年12月,跟ACT簽訂的南海東部惠州16/08區塊合同,成為剛成立不久的中海油對外合作的“處女作”。說是合作,在那個“電焊工都用外國人”的年代,我們只有站著看別人干的份。現任中海油有限公司總裁的李凡榮,當時就在這個平臺甲板上打雜。
1990年惠州21-1油田投產,成為南海東部最早產出的油田、也是迄今最大的油田。隨著產能的實現,中海油在“站著看”過程中悄悄積累的理念、管理、技術也漸漸滋長。1996年,C加入到ACT聯合體,中海油開始跟著一起干了。
這一年,南海東部年產量首度超過1000萬立方米油當量,這時的惠州油田已成惠州油田群。
1999年,中海油的獨立作業隊伍第一次出現在與外方合作油田中——秦皇島32-6,蔣清正是從這里走出來,2005年加入CACT。
2003年9月,中海油開始永久擔任CACT總裁,此前20年,這一職位從來都是外方專屬。目前CACT管理團隊150人,只有兩位來自外方。
“從站著看別人干,到跟著一起干,現在終于可以取代老外‘獨立’干了。這充分顯示了外方對中海油技術、管理及操作能力的逐漸認可。”蔣清說。
中海油南海東部石油管理局局長劉再生透露,截至2009年年底,中海油在南海東部海域已先后與美國、意大利、日本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51家石油公司進行合作,簽訂合同、協議近百個,引進外資近百億美元。在這個“中海油對外合作主戰場”,中海油自營油田產量占比逐年增加,“但對外合作的大門不會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