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油氣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部分。我國煉油業如何借力“一帶一路”戰略, 加快“走出去”步伐、推進煉油企業國際合作值得深入思考。
“一帶一路”建設沿線資源國油氣產業發展不均衡,區域內煉化工業發展不平衡,沿線雖有不少國家煉油業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和水平,但仍有一些國家的煉油業水平較低且需要進口成品油。中亞地區煉油工業規模較小、基礎薄弱;俄羅斯煉油規模雖大,但其設備、技術陳舊,急須升級換代;中東地區為了發展多元化經濟、進一步發展煉油業,穩定的國際市場和先進技術對其至關重要;東南亞地區煉油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已具相當規模,也有一些國家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其發展煉油業訴求強烈,多國均提出煉化發展計劃。2015年至今,“一帶一路”沿線主要煉油國家繼續推進新建和擴建項目,東南亞的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南亞的印度是本地區煉油業發展較為活躍的國家,三國均制定或開始實施煉油擴能計劃。為提高煉化工業發展水平,中亞地區的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三國都制定了煉化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新建或改擴建項目。
“一帶一路”建設區內資源國現有煉廠433個,煉油能力20.4億噸,占世界煉油總能力的44.5%。2013年,區內油氣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預計2020年將達到生產石油26.7億噸和天然氣2.5萬億立方米的水平;規模巨大的油氣生產帶動了工程技術服務需求,而當地工程技術服務能力與水平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需要,高端服務完全依賴西方公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在勘探開發技術、煉化技術和工程建設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裝備企業在中低端市場具有明顯價格優勢和地緣優勢。區內在煉廠改擴建、油田工程技術服務,以及裝備制造等領域都存在新的合作機遇,因此,區內國家應加快合作,完善產業鏈,促進產業升級。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內煉化產品需求增速放緩。借力“一帶一路”建設國家戰略,煉油業主動參與國際合作,向沿線國家出口煉油化工技術與裝備,有利于通過技術出口帶動工程設計、裝備制造“走出去”,助力沿線國家提升煉油化工水平。
我國煉油業借力“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機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我國煉油企業應將拓展國外市場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集中力量加大海外經營力度,改變目前企業分散拓展海外市場的狀況,建立專門的國際化經營組織和機構,整合資源,充分發揮產業鏈完整的一體化優勢,組成強大的國家化精英力量,有計劃、有系統地解決好知識產權、與國際標準接軌等問題。
其次,國家應加大支持力度,將促進煉化企業“走出去”納入“一帶一路”戰略,支持我國企業與“一帶一路”建設國家有關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提高我國煉化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鼓勵石化煉油業以項目為載體積極“走出去”,打造利益共同體,承接“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大型煉化項目。
再次,國家金融部門應加大相應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國內企業如能以貸資承包的方式獲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煉化項目,國家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發揮貸款對工程服務和機電設備出口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國家外匯儲備,支持煉油業“走出去”。
煉油業則應全面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走出去”步伐,抓住國際合作機遇,在煉油產能國際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以實現新時期中國煉油業的轉型發展。
(牛亞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研究生,孫仁金: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