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政局持續不穩,前景堪憂。這對西方——特別是美國——來說是個地緣戰略問題。
中東起伏不定的動蕩局面也暴露了中國、日本、印度、韓國及其他亞洲主要經濟體對海灣石油的嚴重依賴。在埃及街頭爆發長達18天的抗議后,獨掌大權30年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于上周五辭職。但在人們日益擔心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會推高油價、甚至可能導致重要的石油供應路線被中斷之際,這對消除外界的憂慮幾乎沒有什么作用。
中東原油超過3/4出口亞洲
位于伊朗和阿曼之間的霍爾木茲海峽是進出海灣的唯一水路,被美國能源部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命線”。
2009年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輸的石油日流量平均達到1550萬桶,約占全球海上石油交易的三分之一。伊朗曾威脅說,一旦美國或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設施,它將關閉霍爾木茲海峽。
海灣地區超過75%的原油出口流向亞洲,而不是西方。很多運載石油的巨型油輪跨越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前往東南亞和東北亞的煉油廠。
如今亞洲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自去年9月以來,在亞洲能源需求不斷上漲和依賴中東進口石油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油價上升了25%令通脹進一步加劇。現在隨著中東局勢緊張和全球石油需求上漲(主要是來自中國及其他亞洲進口國的需求上漲),油價達到每桶超過100美元。
國際能源機構上周四發布報告說,去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長超過預期,預計到年底全球石油需求將首次突破每天9000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