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稱“青海油田”)獲悉,目前,該油田第一口集團式蓄能
壓裂井切12評1井在昆北油田順利施工完成。該井壓裂的順利實施,標志著青海油田
儲層改造技術實現了由井到藏的重大轉變,為油田復雜油藏高效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工程技術支撐。
切12評1井是2015年完鉆的1口老井,自開發以來,常規水驅開發效果較差,整體呈現“兩高兩低”開發形勢,油藏存在水驅動用程度低、
采油速度慢、含水上升快、油藏遞減快、
注水無效循環等問題。
據介紹,為建立有效的油水驅替系統,實現該油藏高效開發,科研人員結合油藏地質特征,通過儲層精細認識、可壓性評價,確定縱向上兩套儲層整體改造、平面上區塊井網整體蓄能壓裂技術思路,采用大排量、大液量、全程滑溜水、段塞式加砂工藝,優選切12評1井作為先導性試驗井。
鉆采工藝研究院、采油二廠技術人員深入研究昆北油田E31和基巖油藏
地質構造,以“打碎儲層、滲吸置換、蓄能補壓”為原則,開展體積壓裂可行性論證,編制了以“燜井蓄能、改善滲流通道及開發效果”為目的切12集團式蓄能體積壓裂方案。并按照“全程滑溜水+組合石英砂、大排量、大液量、燜井置換、暫堵轉向”的技術思路,在昆北油田切12優選井位開展以“蓄能、滲吸、縫網”為主的集團式蓄能
壓裂工藝研究與試驗,提高儲量有效動用,改善油藏開發效果。
井下作業公司在實施蓄能壓裂過程中,針對老井“井況復雜、
封隔器封隔難度大、常規工藝不能滿足技術需求”等特點,利用油管淺下降低摩阻技術,增大改造體積,提高裂縫復雜程度、建立有效的油水驅替體統,提高區塊開發效果。壓裂后進行燜井和測壓跟蹤,根據氯根變化情況,調整燜井時間,保障了措施效果。
青海油田表示,切12油藏開展集團式蓄能體積壓裂,不僅構建了縫控可采儲量開發新模式,也為低孔、
低滲透油藏及基巖油藏的效益開發開辟了新途徑。
青海油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氣田,也是中國最早開發的油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青海、西藏、甘肅省三省區重要產油、供氣基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