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從舞臺正中的透明塑料箱里掏出一只信封??那是BP-中石油財團的競爭對手,埃克森美孚-馬來西亞石油公司財團的魯邁拉油田競標方案。
巴格達拉希德飯店(Rashid Hotel)禮堂里的空氣驟然凍結。
2009年6月30日早i晨的這場油氣服務合同大招標,是伊拉克1972年石油國有化以來的第一次,拿出的是石油巨頭們垂涎欲滴的大油田、大氣田。競標核心要素有二,一是 “穩定高峰產量(plateau target)”,二是“桶油報酬”。
誰承諾的高峰產量最多,誰就是頭標,就有優先談判權;只要桶油報酬與伊拉克石油部達成共識,就能成功中標。“310萬桶。”主持人念道。臺下一片驚愕。魯邁拉當時日產量90多萬桶,310萬桶的高峰產量,意味著埃克森美孚要在6年-7年內實現增產2倍多!
王莎莉心頭一緊,立馬扭頭去看她的競標搭檔、BP伊拉克項目商業總監安迪·麥考斯蘭(Andy McAuslan)。
麥考斯蘭臉色也變了。過去幾個月,他和王莎莉無數次商討魯邁拉油田的競標策略。作為中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中東業務負責人,王莎莉一直鼓動麥考斯蘭在“高峰產量”上報個高數。一來中石油確實想拿下魯邁拉,擔心保守策略會錯失良機,二來伊拉克政府對未能達產的懲罰不算嚴厲。在她推動下,麥考斯蘭同意將高峰產量目標從260萬桶調高到285萬桶。
王莎莉還不滿意,“我看沒有320萬桶就別想中標”。但麥考斯蘭堅持285萬桶已是能力極限,“再高就不道德了”。上世紀50年代初,是BP發現了南魯邁拉油田,它最了解魯邁拉的潛力。
然而,王莎莉不幸言中。好在埃克森美孚報的桶油報酬為4.8美元,與伊拉克石油部的2美元相差甚遠。其競標代表電話請示上司后,遺憾地搖搖頭。主持人將目光重新轉向BP-中石油??他們呈報的桶油報酬為3.99美元。
王莎莉和麥考斯蘭對望一眼。“接受!”兩人幾乎異口同聲。2美元的桶油報酬低得出奇,卻是他們曾經預想過、計算過的情境之一。
在這場招標中,伊拉克拿出六塊油田、兩塊氣田,只有魯邁拉成功拍出,其他多因報酬達不成共識流標。國際石油公司(IOC)中,有人情緒低落,抱怨中石油饑不擇食,縱容了伊拉克政府的強硬,破壞了石油國際俱樂部的游戲規則。然而,幾個月后,他們不得不接受現實,重返巴格達,接受了伊拉克的報價,甚至殷勤邀請中石油做競標伙伴。在2009年12月11日的第二輪招標中,中石油-道達爾-馬來西亞國家石油聯合財團,以每桶1.4美元的服務費回報競得哈法亞(Halfava)油田。
現在評價中石油在伊拉克的成敗還為時過早。不可否認的是,經過2009年兩輪競標,中石油不僅一躍成為在伊拉克運營的最大外國石油公司,而且一定程度上挑戰了現有的全球石油利益格局。誰能想到,僅僅兩年前,悲觀情緒還籠罩著中國石油圈,不少人認為伊拉克資源早被西方國際石油公司“預定”,“走出去”不足20年的中國石油充其量只是配角。
艾哈代布“序曲”
中石油談判代表能從語調中聽出沙赫雷斯塔尼建議的嚴重程度
作為中石油進入戰后伊拉克整個過程的親身參與者,王莎莉常被國內外同行稱作“鐵娘子”或是“Madam Wang”。她曾先后就讀于鄭州大學英語系和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法學院,上世紀90年代末參與過中石油海外最大、最艱苦的蘇丹項目。2000年后,她的工作重心轉到伊拉克。2011年春節前,本刊記者在位于北京北二環外六鋪炕的中石油舊總部大樓見到了王莎莉。她剛回京述職。中石油伊拉克公司占據著西側樓二樓靠邊的幾間辦公室,裝修簡陋??中石油集團的大多數機構幾年前就搬進了北京東二環邊裝修一新、氣派漂亮的總部大廈。
“伊拉克公司還不掙錢,要節約。”王莎莉說。她坐在一堆文件中間,穿著深棕格子西裝,一頭短發染得烏黑,戴無框眼鏡,講起話來神采奕奕,語調升高,完全看不出已56歲。在伊拉克,她常和男同事一樣穿著工作服,綁著十多公斤的防彈衣。只有右手無名指上那只鑲著藍色石頭的戒指和手腕上的黑色木珠,透露些許女性氣息。
上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爆發后,薩達姆政府為恢復石油生產,采用廣受國際石油公司歡迎的產品分成模式吸引外資,其中就包括1997年6月4日與中石油簽署的《艾哈代布油田開發產品分成合同》。但受聯合國制裁、伊拉克戰爭影響,合同一直未能履行。
王莎莉2000年剛從蘇丹歸來,就接手了艾哈代布合同的推進工作。當時,不少國際石油公司都通過搞無償培訓班在伊拉克培養政府關系。中石油也不例外。他們幫助伊拉克石油部舉辦了26期學習班,培養了400多位石油專業人才。自2000年初至2002年底,中石油幾次赴伊商談艾哈代布項目,王莎莉兩次帶隊。2007年3月,王莎莉再次率團重啟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