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巴格達機場還看不到老百姓,全是軍人,氣氛緊張。”王莎莉回憶說。
她的任務是說服伊拉克石油部,恢復10年前的產品分成合同。起初雙方還是在原合同模式上談,到2008年初,伊方忽然要求改為服務合同。兩者相去甚遠??“產品分成合同”中,資源國保留資源所有權,合同者提供作業服務,回收成本后獲得一定比例產品分成。但在“服務合同”中,合同者是在成本回收后獲得一定服務回報。服務回報通常是固定桶油報酬乘以產量。這兩種模式,前者報酬會隨著國際市場油價而變化,油價高時可能暴利,油價低時也有風險。而桶油報酬則較為穩定。
但石油公司都偏愛“產品分成合同”,特別是在油藏豐富且開采成本低廉的中東國家,而且對未來油價的預期又普遍看漲的情況下。據能源專家們估計,伊拉克一些優質油田的開發成本只有每桶1.5美元至2.25美元,而2008年國際市場原油均價為每桶87.21美元,中長期油價前景也很看好。
產品分成合同1966年誕生,因其較好協調了合同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一度受到追捧。但最近十年來,隨著國際油價持續攀升,資源國紛紛調整石油合同條款,或者干脆更改合同模式,以尋求更多政府收益。譬如,俄羅斯已基本不再批準以產量分成協議模式簽訂的項目合同,委內瑞拉新設石油開采稅,阿爾及利亞開征油氣暴利稅。
在油氣儲產量占全球主導地位的中東,譬如伊朗,都在逐漸轉向服務合同和回購合同,外來石油公司某種意義上成為“打工族”,很難再指望從油價漲勢中牟取暴利。戰后伊拉克百廢待興,政府虛弱,原本被石油巨頭們當作最后一場盛宴。只要能在伊拉克一個大型石油項目中獲取哪怕10%的分成份額,也收入可觀。而且在“產品分成合同”模式下,中標項目的儲量可計入上市公司,提高股票對投資者的吸引度。
談判一直膠著到2008年下半年。七輪談判后,伊拉克毫不妥協,令王莎莉充滿挫敗感。此時伊拉克政府已明確提出要在2009年舉辦一到兩場招標會,歐美石油公司仍在積極鼓吹產品分成。
王莎莉明白,“石油七姊妹”呼風喚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隨著最近幾十年資源民族主義的蘇醒,不少資源國意識到現在是“資源為王”的時代,不能再容忍產品分成,肥水流入外人田。新成立的伊拉克政府也不例外。
面對伊方的強硬,中石油最終決定在合同模式上妥協。談判代表團為此承受了巨大心理壓力??如果一年后伊拉克又在歐美壓力下改回分成合同,他們將很難向國人交代。之后,雙方又在桶油報酬上陷入僵局。當時國際油價已飆升至歷史新高147美元/桶,而伊拉克給出的報酬,還不及個位數上的零頭。最終簽署協議前,王莎莉給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汪東進打電話,“我盡力了。But I feel guilty(但是我感到內疚)”。
國際石油市場瞬息萬變,王莎莉很難預見,一年后招標行情不是看漲,而是大大下跌。根據美國一能源研究機構的評估,中石油目前在伊拉克的三個服務合同,還數艾哈代布效益最好。
王莎莉相信直覺--伊拉克政府在下一盤棋,同中石油重履合約只是第一步。總理馬利基和石油部長沙赫雷斯塔尼(Hussein al-Shahristani)固然急于吸引外資、提升油氣產量和財政收入,卻斷然不會容忍自己成為賤賣國家資源的“歷史罪人”。之所以同中石油談,就是要借此向國際社會傳遞信號。
經過幾年接觸,在中石油談判代表和沙赫雷斯塔尼之間形成了某種互敬和默契,他們能從語調中聽出沙赫雷斯塔尼建議的嚴重程度。沙赫雷斯塔尼在其同僚意興闌珊時大力推進招標,在價格上強硬維護國家利益。2008年伊拉克業務一籌莫展時,中石油也曾考慮投資庫爾德地區的可能性??那里還在延續誘人的產品分成合同。但沙赫雷斯塔尼每次見面都嚴厲警告,“千萬不要投資庫爾德”。中石油因此沒敢輕舉妄動。
中石化在2009年8月收購了在庫爾德有資產的Addax公司,果然惹惱伊拉克政府,被剝奪了第二輪競標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