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紐約時報》報道:由于全球主要石油生產國經濟發展迅速,其國內用油需求激增,石油出口恐受到削減,從而給國際石油市場造成一定壓力。
引發用油需求增長的因素包括產油國不斷推進的工業化,上升的政府支出和個人消費。尤其在人口眾多的產油大國,轎車擁有率快速上升也是刺激用油需求上漲的一大原因。此外
專在許多石油大國,居民可以十分便宜的價格(如一加侖石油7美分)購得石油,而這種優惠會引發濫用石油的風氣。
專家預計如果這種需求繼續以現在的勢頭增長,十年內全球主要產油國可能變出口石油為進口石油,這樣才能滿足其國內汽車及房地產等市場的發展需求。印度尼西亞已有這種跡象。根據預測,五年內墨西哥,伊朗等國家也會有此遭遇。美國萊斯大學能源專家賈菲表示:“許多主要石油出口國在未來5到10年內可能不再是凈出口國了,盡管我們現在還得依靠它們的石油進口。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全球資本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至2010 年,沙特國內不斷增長的用油需求可抵消40%的產油增長量;伊朗國內的用油需求會導致其石油出口下降50%以上。
由于國內石油需求的增長,到10年后為止俄羅斯,墨西哥及其它OPEC組織成員國將以每天250萬桶石油的速率減少其出口量。這個數字是全球石油需求總數的3%左右。專家表示盡管它看似微不足道,但由于石油需求量不會有太大變化,且全世界閑置生產能力不足,因此即使是需求量稍降也會引發價格上漲。如2002年委內瑞拉的一次罷工就使全球產油量下降了3%,而油價則在短短幾周內激增了26%。
2005至2006年間,世界五大石油出口國—沙特,俄羅斯,挪威,伊朗及阿聯酋的國內石油消費增長了5.9%,與此同時出口下降了3%以上。而據預測主要出油國的國內用油量將在十年內翻一番。此外在部分產油國如巴林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酋,其人均石油消耗量超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