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隨著由華北管網轉供給東北的天然氣管道正式接通,位于遼寧省盤錦市的遼河油田結束了因自產天然氣供給不足,主要依靠原油作為生產燃料的歷史。“以氣代油”在幫助遼河油田發展清潔能源的同時,每年節約的燃油量等于再造了一個百萬噸級油田。
4月中旬,秦皇島—沈陽天然氣管道盤錦段的正式開通,源源不斷地將來自我國西部的天然氣轉輸到東北地區。按照計劃,今年將有7億立方米天然氣輸入遼河油田。
曾為我國第三大油田的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稠油、超稠油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油田步入開發中后期,自產天然氣已經由2005年的9.52億立方米降至2010年的8.15億立方米。在自用氣緊張的情況下,遼河油田仍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每年將近一半的自產氣外輸到周邊城市,以滿足地方民用和經濟發展需要。而遼河油田運用熱采工藝開采稠油,在沒有足夠氣源的情況下,年產上千萬噸原油的公司,每年就要吃掉100余萬噸原油和渣油充當生產燃料,損失產油純利潤近42億元。
據遼河油田燃氣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微介紹,為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油氣燃料轉換,遼河油田提前投入了大量資金,改造全公司的氣代油管線、鍋爐,目前已實現每天可替代燃料油2800噸。根據公司規劃,到2013年“以氣代油”將全部完成。
李微介紹,目前我國原油資源十分緊缺,天然氣供應相對充足,“以氣代油”相當于遼河油田再造了一個百萬噸級油田。對遼河油田自身而言,“以氣代油”完成后,每年可節約成本上10億元,而且大量減少了燃油帶來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粉塵排放,實現了清潔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