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海油大樓辦公室走到中石化的總部大樓里,傅成玉用了不到十分鐘。但就是這不到十分鐘的距離,卻揭曉了誰將接任中國最大煉油企業的頭把交椅的懸念。
不過,“解決問題,必到一線”的原中石化董事長蘇樹林,給傅成玉留下的不僅是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7位與第252位的差距,更給他設置了一道必解題——中石化如何進入傅成玉時代。
在11個月之前,傅成玉還在躊躇滿志地規劃如何“在‘十二五’時期將中海油帶入國際石油公司第一陣營”。有業內人士形容,傅成玉進駐中石化是“海洋生物的一次進化”。
1982年,31歲的傅成玉加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2003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2005年6月,傅成玉組織發起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購——以185億美元現金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雖然由于美國政治干預的原因,交易最終未能達成,但此舉震動全球,也讓中海油和傅成玉名聲大噪。
但直到2009年中海油年中業績發布會上,傅成玉還在“兵敗優尼科”的陰影中苦苦掙扎。這也解釋了相比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市場的大舉出擊,中海油為什么相對沉寂的根本原因。
之后的五年,中海油也確實低調的過了頭。這招來了從分析師到投資者的種種猜測:是否因臨近退休,傅成玉不愿冒險推動大的外部并購或內部改革?甚至,傅成玉拋出的“合作”或“雙贏”海外收購思路,被認為會讓聽眾產生“倒胃口的抽象嘔吐”。
謎底在2010年終于揭曉。
2010年3月14日,中海油以31億美元入股獲取阿根廷Bridas公司50%的股權,并將其改組為合資公司。大約一個月后,英國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灣的一處鉆井平臺發生爆炸,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紛紛加入對BP部分資產的爭奪。
但在前兩輪售賣中,中國企業皆空手而歸。就在外界認為中國企業已經沒有機會的時候,中海油卻以一紙公告帶來了意外驚喜。12月8日,中海油宣布,Bridas已經與BP公司簽署股權購買協議,以約70.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BP持有的阿根廷第二大油氣生產商——泛美能源公司(下稱PAE),交易完成后Bridas已全資控股PAE,而中海油則間接持有PAE一半的股份。
至此,2010年成為傅成玉雙贏戰略由生澀走向嫻熟的重要分水嶺。隨后,中海油轉身登陸上岸,與早已成為“兩棲動物”的中石油、中石化展開了搶灘之戰——火拼加油站。此兩役,被外界稱之為“中海油的進化之戰”。
因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按照慣性思維和傅成玉的性格,他的雙贏戰略必將貫穿他在中石化的今后幾年。這或許是一件能夠成為打造中石化“傅成玉時代”的寶物,或許也會是“寡頭”自裁的一件利器。而以往被外界定格為一貫出手闊綽、出招兇猛的中石化,會在傅成玉的帶領下進化成另類生物而更加兇猛,亦或只是披上了一件合作的外衣?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59歲的傅成玉依然會是“黑里吧唧但很能干活”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