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是“跟漲不跟落”嗎?
這是一種誤解。我們把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與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化做一對比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通過下面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和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化曲線我們可以看到,兩條曲線斜率變化基本一致,如果說有差異的話,恰恰是當國際原油價格高漲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沒有實現同步調整。大家經常拿2008年當時國際市場原油最高點每桶140美元時的價格與國內成品油價格相比對,認為近一段時期國內成品油價格屢屢超過國際市場油價最高點時對應的國內價格。實際情況是,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高達140多美元時,受當時國內通漲壓力較大等多種因素影響,國內成品油價格并沒有隨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同步調整,已與國際市場脫軌運行,按當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水平折算,相對應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水平大致為80多美元。也正因為如此,為保證國內市場供應,穩定物價總水平,國家財政補貼中石油、中石化數百億元人民幣。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油價大幅下挫,當年11月份一度出現國內油價高于國際市場的情況,也為國內燃油稅改革創造了條件。12月19日國家出臺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方案、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后,國內油價與當時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水平是基本一致的,均為每桶45美元左右。2009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由每桶40美元左右漲至目前每桶120美元,漲幅達200%。按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國內成品油價格需上漲80%左右,但國家從經濟發展全局的角度考慮,對成品油價格進行了適當調控,國內油價實際只上調了50%左右。從2009年4月份開始,國內油價一直低于國際市場,不存在“跟漲不跟落、漲多跌少”問題。
五、如何應對持續高漲的國際油價?
從目前情況看,今后一段時間,如果世界經濟不出現大的波動,沒有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出現,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仍將在高位運行,回落到本世紀初每桶20美元左右水平的可能性不大。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政府決策部門,正確合理的選擇是,繼續堅持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原則,適時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保障國內正常市場供應。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措施,盡可能緩解石油價格調整對社會各方面帶來的沖擊,維護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在此基礎上,逐步開放我國石油市場,鼓勵國外石油公司進入我國,形成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健全市場體系,放松價格管制實現市場定價。這是我們早已確立的改革目標,必須毫不動搖地持續推進。競爭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競爭不僅可以促進企業提高效率,還會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是對消費者最好的保護。
對于廣大的消費者而言,需要樹立節約用油的理念。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汽車的普及趨勢不可逆轉,石油消費需求的潛力巨大,一定程度上也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起到支撐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節約用油是惟一可供選擇的途徑。我們可以擁有汽車,但要盡可能少用汽車,選擇公共交通。試想一下,我國目前人均石油年消費量2.3桶(320公斤左右),不要說達到美國人均消費23桶的水平,就是達到世界人均水平4.6桶的話,每年石油消耗總量要達到8.8億噸,比目前要翻一番,這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