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輸難倒伊拉克
在這片被稱之為全世界最危險的石油領地上,高達2140億桶的石油探明儲量意味著,無論是從儲量基礎還是增產前景看,伊拉克都是當今世界上最誘人的“奶酪”。
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儲量被勘探確認,而確認的資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開發。而且伊拉克“雖是歐佩克成員國,卻沒有配額限制”,殷罡說。
伊拉克政府規劃全面恢復其國內油田的生產和開發。伊拉克前石油部長沙赫里斯塔尼此前曾透露說,根據伊拉克石油部的計劃, 2016年原油產能要達到6.8億噸/年,即使按照全額產能的75%算,也將達到5.1億噸/年。
根據目前收集的數據,經歷了多次戰爭以及戰后的破壞后,“其外輸能力只有2.9億噸/年。”梁江介紹說。若按2016年規劃產量6.8億噸/年考慮,伊拉克目前出口能力缺口為3.9億噸/年;若按產量75%計,缺口為2.2億噸/年。
有報道稱,如果伊拉克要在2017年前達到日出口1000多萬桶石油的目標,伊拉克國內需要改擴建和新建7000多公里的油氣管網。
油氣外運成了困擾伊拉克政府和各國石油開發商(包括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難題。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已中標伊朗和伊拉克油氣田項目十多個,油氣資源量得到了落實。就中國在兩伊境內原油項目產量分析,“到2015年,原油每年總產量將能達到1.6億噸,其中不包括天然氣產量。”梁江說。
能不能實現這些增長目標仍不能確定,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輸油能力不足,目前伊拉克沒有和石油產量相匹配的輸油管線。”童曉光介紹說。
伊拉克政府日前曾說,日出口1000萬桶石油所需要的提升和擴建現有管道和建造新油氣管道大約需要120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不包括其它的配套設施。
全球領先的油氣管道工程集團Penspen集團公司首席執行官戴維?斯坦利強調說,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伊拉克需要修理和加固兩條現有的重要出口管道,即位于伊拉克北部連接伊拉克和土耳其的石油管道以及位于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石油出口終端。此外,伊拉克需要加固本國的戰略管道網并建造通往敘利亞巴尼亞斯、約旦亞喀巴以及可能的沙特阿拉伯延布的新石油管道。
油氣田生產原油是創造價值,油氣外輸管道只是實現價值,有需求才能體現價值。未來的歐美油氣需求量增長將會趨緩,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國需要大量的油氣資源。“通過中國在伊拉克的油氣投資,雙方會形成利益共同體。”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田文林說。
海峽困局需解脫
那么,從伊拉克運出的油氣走海運可不可以呢?
“當今的中國海外利益日益擴大,保護海外利益的方式與手段逐漸跟不上海外利益發展 態勢的要求,一個主要表現是中國無法保障必經海上通道的安全。其中,尤以‘海峽困局’最為突出。”梁江擔憂說。
從一般西方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評價來看,石油的海運成本僅相當于陸地管道營運成本的1/15。長期以來,我國有大約80%的進口原油是通過海上通道運輸的,尤其需要從中東進口,這樣必經兩個海峽,一個是“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世界油庫的閥門”的霍爾木茲海峽,一個是有著“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的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作為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可扼控艦船航行和縮短海上航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意義。一旦出現意外,將給中國的能源安全造成極大隱患,形成所謂“海峽困局”。
與廣闊的大洋相比,海峽本身海道狹窄,不易展開,通航能力有限,而且易于受到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沿岸海盜。
海盜問題由來已久,影響超出了所在國家和地區范圍,成為全球性“痼疾”。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受制于海上戰略通道的暢通無阻,海盜問題的升級已嚴重威脅到中國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
據統計,近年來,包括馬六甲海峽在內的整個東南亞海域發生的海盜襲擊事件占全球總數的56%以上,成了臭名昭著的“海盜天堂”。
“應進一步降低進口原油對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的依賴程度,緩解海上進口的運輸壓力。尋找更安全的替代通道已是勢在必行。”梁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