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技校畢業生,到享譽物探行業的“
鉆井專家”;從一名普通鉆工,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工作15年來,伴隨著飛速旋轉的
鉆頭,他在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他就是
勝利油田物探公司機械設備管理中心震源隊隊長朱玉雷。
當行家里手
“一名技術工人,只會操作設備是不行的。要當一個行家里手,惟有肯于學習、善于學習、持續學習。”
1991年9月,剛從勝利物探技校采集專業畢業的朱玉雷邁進了物探公司三大隊2114隊的大門,被安排到野外小隊鉆工崗位。
物探是勘探尖兵,是地質家的眼睛。野外勘探,就好比醫生在給地球做“CT”,而打井則是地震勘探施工中最為重要的一道工序。但在地震隊里一提到鉆井班誰都發怵,因為鉆井是又苦又累又危險的工種,司鉆又是這個工種中最臟最苦的活。
1991年12月的一次雪天作業,讓朱玉雷至今難以忘記。當時他由于缺少工作經驗,在打井時三根
鉆桿一下子掉到了井里。朱玉雷折騰了近1個小時,把自己凍成了一個“雪人”,才把鉆桿撈出來。每說起這件小事,朱玉雷的結論是:干工作光有沖勁、猛勁不行,還必須掌握原理、精通技術;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才能干好每項工作。
此后,朱玉雷把每月工資除去吃飯外,全買了書籍,利用晚上和檢修時間“猛啃”。他參加培訓班,報名全國成人高考,考入油田職工大學礦業機械專業深造……功夫不負有心人,朱玉雷很快便完成了從采集工到鉆井工的角色轉換。工作第二年,他帶的鉆機組鉆井數就名列全隊第一;在1993年公司工人技術比賽中,他奪得鉆井工第一名的好成績。
用大腦去工作
“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傳統的熟練工人。要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必須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持續創新。”
用大腦去工作,這是朱玉雷一貫的工作思路。“如果說第一代石油工人需要艱苦奮斗精神和拼搏奉獻意志,那么我們第二代石油工人除了繼承他們的優良傳統、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外,還必須迎難而上,以創新性的思維去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
1998年3月,朱玉雷第一次來到祖國的西部,他當時任勝利物探三大隊2114隊副隊長,主管鉆機班打井工作。當年,2114隊中標青海冷湖地區葫蘆山的二維地震勘探項目。這里地處高原,地勢險要、地形復雜,施工中經常出現卡鉆現象。他反復進行了現場實驗,找出了發生卡鉆的主要原因,并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了爆炸法和旋轉法兩種解卡新工藝,成功地解決了卡鉆問題。
2003年2月,朱玉雷帶隊承擔了新疆探區第一塊全沙漠區塊打井任務。朱玉雷經過研究,巧妙地構思了利用空氣反循環原理,讓鉆屑從鉆桿臂與鉆孔中間吹出的解決方法,改裝了反循環鉆機,創出了450口的沙漠礫石區打井記錄。不僅如此,每臺鉆井的成本由最初的1500元降到了410元,一個工區就為公司節約400余萬元。
這樣的技術革新成果,15年來,朱玉雷先后完成20余項,有6項獲管理局和公司科技進步獎,許多成果在生產中得到了推廣應用,為勝利油田節約勘探成本上千萬元。
朱玉雷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鍛造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勝利鐵軍,依靠的是團隊學習和嚴格管理。”
經過市場風雨的洗禮,朱玉雷深知信譽對于一支隊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而市場信譽則來源于作風過硬、管理嚴格的團隊。基于這種認識,朱玉雷把“強化乙方意識、樹立良好形象”作為培養團隊精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02年12月的一天,他隨鉆機組在沙漠中打一口78米的超深井。打
完井后,由于提鉆桿時間過長,發生了淺度淤井,下藥深度距離設計深度還差兩米多。司鉆問他可不可以通融一下。他當即嚴厲回絕:“西部地下淺水面毫無規律,每一口井的井深都是詳細計算出來的,差一兩米,就會大大影響地震資料質量,不僅浪費資源、損害公司形象,更重要的是可能影響地下油氣資源的發現。”
自1998年以來,朱玉雷帶隊連續參加了西部地區13個施工區塊的施工,設備出勤率達到96%,設備完好率達到98%,完成地震鉆井14萬余炮,合格率100%,為勝利物探公司西部市場年均創收1.9億元做出了突出貢獻。
有胡楊精神的石油人
“尋找石油過程的本身,就意味著奉獻。每付出一絲艱辛,流淌一身汗水,就有可能匯聚成黑色的金子。”
作為第二代勝利石油工人,十幾年來朱玉雷絕大多數時間是在野外度過的。1998年到西部后,朱玉雷每年在家的時間不到2個月,2002年,他一共在家待了8天。兒子三歲那年除夕,一頭長發、滿臉黝黑的朱玉雷從新疆回到家?正在與家人一起看春節晚會的兒子嚇得遠遠地躲在媽媽身后不肯出來。
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高原上,紫外線特別強烈,曬上一個小時皮膚就會發紅,一天就發黑,第二天就要起皮,第三天就開始象蛇蛻皮一樣向下掉皮。在冷湖工作時,朱玉雷和隊友們一干就是7個月。
從庫爾勒到輪臺縣的沙漠公路兩旁,右邊是高入云天的天山山脈,左邊是大片胡楊林。朱玉雷說:“胡楊是一種象征,它代表了一種意志。戈壁風沙擋不住它,只要有水,它就能活出自己的風采。”
而這位石油工人何嘗不是一棵胡楊呢?勝利油田的西進隊伍中,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像他這樣具有胡楊精神的石油工人,有了像他這樣無數的
石油勘探尖兵,才取得了今天的輝煌,才能在西部大漠中升起勝利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