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產業的空間布局總體上看是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分離,從而形成“北煤南運、西電東輸”,長距離尤其管道輸送的能源運輸格局,煤炭的運輸占我國鐵路運輸的一半左右,長期擠占了其他物貨運輸的能力。我國能源產業的生產布局指導思想需要根據經濟發展進行調整,使能源消費中心能源生產中心靠近,積極促進東南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第四個特征,應該有一個合理的能源結構。這個合理的能源結構,有這樣幾點變化趨勢,我也是跟各位專家進行這樣的探討。第一個變化趨勢是從資源的優勢向競爭優勢轉換,過去我們是以煤為主的,我們向一個油氣和清潔能源發展的話,這個是能源結構變化的趨勢。還有一個是抵消向高效轉化的趨勢,我說的不光是生產結構,包括消費結構。過去只是滿足需求,不考慮數量。以化石能源為主向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轉化。由大規模集中供應向多點分散供應。我劃了一個問號,什么時候能實現,有這樣的趨勢。
我們國家的能源結構,應該說跟世界能源水平,從資源優勢到競爭優勢來說,首先這里差距還是很大的。比如說原煤在我國一次能源產量,其實我是為了比較方便的,用2008年數字,全球是28.3%,水電、核電和其他占到8.6%,而全球平均水平高。
第三個問題,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目標效果。“十二五”我們才提出建設能源產業體系,我們是先有了一個目標,后有了手段,能源的供應體系,實現它的安全穩定,清潔能源供應,應該是我們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所在。總的說,我們能源安全面臨很大的問題,我在這方面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
針對能源安全現在存在的風險和隱患,我們整個能源體系的建設還應該考慮一個應急機制,安全儲備等等方面的建設。能源供應的清潔化也應該是能源的基本趨勢,最根本來說,我們講了千萬條,其實歸納成兩條。第一條是發展了清潔可再生能源,第二條是煤炭的清潔利用。
第四個問題,加快建設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措施。怎么樣形成產業體系,動力在什么地方。我這里還沒有一個深入的研究,我只是談一下自己的想法。回顧一下現代化或者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實際上有很多種模式,這種模式同樣也適用于現代產業體系,比如說有這樣幾種,一種是創新驅動模式,通過創新產生新觀念、新制度、新知識和新產品。通過三新驅動模型,知識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共同作用。還有雙輪驅動模型,國家利益和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還有一個是聯合作用模型,通過創新、競爭、適應、交流的聯合作用。我們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動力機制會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