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與火車“賽跑”的104機組。
一月的川中大地,細雨紛飛,寒氣逼人。在集團公司重點輸氣工程四川北內環管道施工現場,12萬發鞭炮紙屑飛散在剛剛組焊完畢的管道旁,向人們述說著這里慶功的狂歡。
“僅用了8個月,四川石油管理局油建公司就完成了北內環主體管道210公里的主焊工程,創造了四川管道施工史上管徑最大、施工跨區域最多和當年施工當年組焊完工的歷史記錄。四川‘魯班’,不減當年!”西南油氣田公司負責人感慨地說。
曾經獲得國家“魯班”獎的四川局油建公司,2007年承擔了開發廣安、磨溪氣田的重點工程北內環管道工程二三標段施工任務,其工作量占全工程2/3強。這條橫跨丘陵,多次穿越大中型河流、鐵路、公路的管道,是川內唯一的數字化管道,施工難度相當大。
面對這塊有史以來最難啃的“骨頭”,四川油建公司把工作目標定位在創建國家優質工程和實現“零事故、零傷害、零污染”上,發揚“魯班精神”,從管理方式、生產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大膽突破,以高效管理實現高效施工!芾矸绞絼撔。北內環管道項目部成立伊始,就以高效工作為目標,打破常規,建立了全域信息平臺。從項目部到一線班組的每項指令,都通過網絡發布或接收,各施工點的生產信息,全工區職工都知道。有38年管道施工經驗的干部唐順武說,以前施工,管理靠在電話中“吼”,效率低而且常常誤事,F在輕點鼠標就能做到上傳下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程剛上馬時,工程進度十分緩慢。項目部從創新管理入手,在施工過程中快速提升職工技術素質。項目部將技術骨干分別配備到重點工區,進行傳幫帶,全力推行師徒合同制,組成教導隊進行“飛行教學”,使整個工區職工技術素質在短期內快速提高。
機械化施工能力較低的第二作業隊,通過嚴格的現場培訓,機械化施工水平迅速提高。在去年12月的施工高潮期,全隊工程進度達工區第一,其中的一個機組一個月的焊口量大大超過工區最高記錄。
為提高效率,項目部將每月一次的生產會放在一線開,集中集體智慧,用最短的時間解決生產中的難題。作業隊長、班組長甚至施工員都可以參加。職工們詼諧地說,再干下去,整個隊伍都變成快速反應部隊了!
——生產組織創新。項目部認為,干一項工程,就要樹一座豐碑,形成一種敢想敢干敢于創新的良好風氣。
為提高施工效率,項目部主動與甲方合作,對丘陵河渠中約20公里的一段線路進行優化設計,少用熱煨彎頭1200余個,實現了大流水,大掃線,成倍提高了工作時效。
這個項目部還大膽突破川內傳統的“溝下焊”模式,合理組織機具和隊伍,采取“先溝上后溝下,先平原后山區,先旱地后水田”的分段生產安排方式,趨利避害,實現了工區大部分機械化作業,創造了川建在四川復雜山地機械化作業的先例。
在項目部高效的生產組織下,各作業施工點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全力攻克施工難點。瓊江河穿越時,管道必須穿過3段百余公尺長深達4米的爛泥塘。職工用挖掘機、抽水機和數千條木棍苦干40余天,形成了數條“地下通道”,艱難地完成了52根管子的布管工作。
甲方代表深有感觸地說,北內環管道是在川建人的智慧和勇氣中創建出來的。
——人本管理創新。在北內環施工現場,項目部最“頭痛”的事不是組織生產,而是如何讓職工按時休息。特別是三伏天,要讓職工中午不偷偷上工地,更是傷透了腦筋。
“這都是項目部的激勵機制‘惹的禍’”!職工笑著道出了實情。
這個項目部將有限的資金用于班組的工作條件改善上。小到滅蚊器,大到電冰箱、電視機,共投入70多萬元,僅夏天的防暑降溫費用就達40余萬元。北內環線上的一線職工收入,往往高出管理干部的2/5。原來,為激發職工工作熱情,項目部每月拿出數萬元資金作為獎勵基金,大搞勞動競賽。一個8機組當月焊口數達到400個,可獲萬元獎金。
在全工區的勞動競賽中,28個焊接機組你追我趕,8機組最高月焊口達438個,207機組月溝下焊口201個,整個工區工程速度提高30%以上。
從2007年4月打火動工截至2007年底管道全部組焊完工,四川油建不僅提前完成了線路組焊任務,還實現了零污染、零傷害,焊口質量一次合格率達96.78%,安全、高效、優質地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被甲方稱為“創造了川渝油氣管道施工的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