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光電景氣在農歷春節前后雖然有明顯的回春現象,尤其兩岸諸多業者受惠于急單效益,而使得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中國國內媒體更傳出有百余家關廠的業者,看到景氣回春有望而密謀復工,但對歐洲廠來說,可不是每家都受惠,尤其回春力道不旺,成本競爭力相對不佳的歐美廠經營同樣氣喘如牛,本來就在苦撐與破產邊緣游走的業者,恐怕仍未全然脫險。
太陽光電產業景氣回溫,尤其多晶矽料源的現貨市場報價,由2011年11月的低點每公斤20~25美元、12月快速拉升至25美元以上,2012年元月回升到近30美元左右,反彈、回春的意味十足,這使得中國國內諸多已關廠的中國國內太陽能業者心癢難耐。
中國國內媒體報導,受到多晶矽等價格快速反彈的影響,約有百余家中國國內太陽能廠密謀復工。實際上,就2011年12月到2012年元月來看,臺系諸多太陽能廠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開始回溫,若就太陽能電池廠來看,雖然12月仍有諸多廠的營收仍呈現下滑的走勢,但到元月,就有相當巨幅的成長,從20%到超過100%的月成長率均有。
太陽能業者指出,急單的效應主要來自于2011年德國市場的總裝量遠超出預期,其高達75億瓦的安裝量,讓全球各分析機構紛紛調整2011年全球太陽光電的市場安裝總量,從原本預估的170億~200億瓦彈升到270億瓦。
遠超出預期的安裝量也代表全球通路的庫存水位,比預期想象中來得低,庫存補貨潮必然存在,特別是元月急單效應即被視為有相當的動力,另外,德國市場一反過往年中才再下砍補助費率、提前到4月1日實施,也使得諸多太陽能系統案跟著被迫加速催升,帶動急單的拉貨潮。
但這些急單仍無力讓全球產業鏈得以有效大幅調升價格,回春的力道仍有限,這使得原本成本競爭力就不及亞洲的歐美太陽能業者,無法有效感受到市場回溫的氣息,營運仍是氣喘如牛。
太陽能業者表示,從跨年的太陽能模塊報價來看,部分歐洲太陽能品牌模塊報價降幅高達10~25%,貼近中國國內品牌價,反而是中國國內模塊品牌價因為原本報價就低,在降無可降、又有潛在「反傾銷」官司可能干擾其在歐洲市場的運行下,2012年跨年平均降幅約5~10%,相較其過往搶單及搶市占的積極度來看,顯得牛刀小試。
但太陽能業者細分歐洲這些大幅降價的品牌模塊廠,判斷其推出的報價恐怕只會使其虧損擴大,尤其上游矽晶圓或電池多數找亞洲代工,12月可能面臨亞洲模塊廠在報價不愿再盲目被砍的現象,但歐洲模塊廠仍硬著頭皮大砍模塊報價。
這種現象,其實也可能是最后一搏,主要考量到若無法搶食該有的市場占有率、甚至是一席之地,恐怕未來連站在市場打仗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不計成本做最后的一搏來求取生機。
但值得關注的是,向來負債比例高的歐洲廠,將資源做最后的奮力一搏,導致財務及負債的缺口再度加大、或者連彌補的機會都沒有,當下景氣回溫之際,恐仍無法跳脫危險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