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歷經30個小時,長達30海里,天津大港埕海油田島橋工程的首組凈重200噸的鋼箱桶,由施工單位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第九項目部采用全新的氣浮托運技術,順利抵達施工現場并沉放成功。
此次采用氣浮托運新工藝對大型鋼結構如此長距離的實施浮運,在國內尚屬罕見。施工人員克服風浪大、水流急等諸多不利因素,歷經一晝夜的考驗,終于3月9日凌晨,在項目經理張永金的指揮下,利用短暫高潮完成了安裝,安裝偏差3?4cm低于設計要求,并遠遠超過了之前廣東四航局10cm左右的安裝偏差。
相關鏈接:
海上氣浮托運技術具體是“箱筒型基礎結構氣浮拖運與負壓下沉工法”,主要是針對箱筒型基礎結構的運輸和安裝。基本工藝原理是:箱筒型基礎結構為有頂蓋無底的大型構件,靠自身排水不能滿足氣浮要求。只能向密閉的構件內打入壓縮空氣,靠壓縮空氣與外界大氣壓強的壓強差所產生的浮力,將箱筒型基礎構件氣浮后由拖輪拖運至工程位置。負壓下沉的時候,箱筒型基礎結構沉入土中,僅靠結構自重,無法滿足沉入深度要求。需要從密閉的結構內排氣抽水,使筒內外形成壓差而克服摩阻力,自行沉入土體中,滿足設計要求。形象的說,整個像把一個充滿氣體的罐子倒扣在水面,靠氣體增加浮力進行運輸,然后到指定位置,放氣進行沉放安裝。該技術屬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自主創新研發的項目,2007年度獲得國家級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