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俄羅斯對歐盟的油氣出口換回了大量收入,客觀上拉動了俄羅斯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導致了對彼此的依賴。為了避免俄羅斯的能源壟斷,歐盟啟動了能源多元化戰略。針對俄歐新糾紛,俄羅斯科學院工程科學顧問尤里·扎伊采夫認為,歐盟對俄羅斯來說不再是最具吸引力的能源用戶。對此,中國專家認為,這一糾紛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鑒,中國的能源安全有望借此更加鞏固。
分歧對亞洲氣價影響不大
扎伊采夫指出,目前,歐盟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為85%,但是歐盟對俄羅斯來說已不是最具吸引力的用戶,原因是歐盟對能源的需求增長緩慢、競爭激烈、歐洲用戶的聯合和過境運輸大國對俄羅斯的壓力日益增大。
專家指出,為了改變目前幾乎所有天然氣,90%以上石油出口歐洲的局面,積極開拓亞洲太平洋市場已經成為俄羅斯必然的選擇。《俄羅斯2020年前能源戰略》中特別指出,為加強能源與經濟安全,必須在北、東、南三方面拓展能源出口渠道,增加這些方向在能源出口地緣結構中的比重。
去年10月,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了關于建立合資企業“東方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的議定書。
扎伊采夫指出,俄中兩國在經濟領域,特別是能源領域的合作非常順利。能源合作是雙邊關系的關鍵所在,對任何一方都很重要。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其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而中國對俄羅斯的意義也非常重要。
普京總統去年還曾表示,俄羅斯向亞洲出口的石油天然氣很快將會占油氣出口比重的30%。此后不久,俄羅斯總理弗拉德科夫訪問首爾時簽署了向韓國供應薩哈林天然氣的協議。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能源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伊戈爾·通貝格認為,這一切并非偶然的。從俄歐新糾紛的新進展來看,亞洲能源買主所占的比重可能會高于普京總統所說的30%。
專家還指出,由于天然氣市場上通常使用長期合約,而且由于天然氣的運輸難度較高,不同地區的合約價格差別較大。因此,即便俄歐糾紛激化,并因此導致歐洲市場天然氣價格飆升,也不會對亞洲市場造成太大影響。
中俄能源合作可借鑒三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所程春華指出,面對國際能源市場上的競爭激烈,中俄能源合作正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程春華指出,俄歐合作的經驗教訓,對于我國進一步加強與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可得到以下三點啟示。
首先,借鑒俄羅斯與歐盟能源對話機制的經驗,中國也應與俄羅斯建立能源對話機制,在相互協商的基礎上制定雙方油氣合作中長期計劃,使之成為中俄油氣合作的重要指南。例如,加強中俄兩國政府間的溝通與交流,組織中俄首腦峰會和定期高層能源會晤,實施官方能源對話機制等。
第二,歐盟能源戰略和政策的突出特點在于利用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加強與能源供應國的密切合作。例如,在國際能源論壇中同歐佩克保持緊密對話,利用歐俄峰會、聯合國等組織和會議形式同俄羅斯進行各個層次的合作。
第三,俄歐能源合作的成功與歐盟內部抱團直接相關,而亞太地區至今仍是一盤散沙。目前東北亞各國能源需求都很大,在獲取穩定的能源供應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可考慮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溝通,建立一個類似“歐洲能源憲章”的東北亞能源合作組織,或者結成東北亞能源采購團,形成類似“國際能源署”之類的買家集合體,直接到國際市場上團購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