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斜坡巖性油藏勘探喜獲新突破,上交整裝預測石油地質儲量5234萬噸,成為霸縣凹陷近10年來的重要發現——在7月底召開的華北油田公司下半年工作會議上,華北油田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依靠精細研究,創新認識,文安斜坡外帶淺層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帶給人們不小的欣喜。
沖破迷霧,聚焦文安斜坡外帶
作為冀中勘探老區,經過多年持續勘探的文安斜坡,勘探目標發現落實難度越來越大,已有目標大多呈現出小、散、貧的特點。
然而,三次資源評價結果顯示,文安斜坡剩余油氣資源量依然豐富,潛力正孕育在困難之中。如何沖破迷霧,打開多年來文安斜坡勘探沉寂局面,尋找規模大、埋藏淺的油氣藏?華北物研院地質工作者苦苦思考著。
面對復雜的地質情況,科研人員精細項目組織,強化區帶整體評價,經過對凹陷勘探潛力反復分析、討論,達成共識:文安斜坡外帶勘探程度低,成藏條件優越,油源充足,勘探目的層較多,而且埋深淺,物性較好,儲蓋組合合理,具有形成構造巖性復合圈閉及地層圈閉的構造條件,具有較大勘探潛力。
隨著文安斜坡外帶被確定為勘探重點,一系列有力措施隨之展開:設立文安項目組,把文安斜坡外帶淺層作為深化研究、重點突破的主攻方向;在文安城東地區部署實施新三維地震采集107.15平方公里;設立文安城東三維采集、處理、解釋一體化項目……萬事俱備,只待文安斜坡順利“爬坡”。
精細研究,破解制約勘探難題
文安斜坡外帶何以長期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科研人員經過深入研究,認為主要源自4個制約因素。
文安城東地區由于跨越文安縣城,三維地震施工難度較大,缺少三維地震資料,原有二維地震資料品質差,主要目的層界面識別不清,難以精細構造解釋,影響著圈閉準確落實。
下第三系地層速度橫向、縱向變化較大,難以精確成圖,構造幅度低,圈閉識別難度大。
河道砂體,橫向變化較快,地層對比難度大,油水關系復雜,油藏控制因素不清。
斜坡外帶遠離霸縣洼槽主要油氣源區,油氣是否豐富、是否具備勘探價值、能否形成規模儲量,認識不一。
找準病癥,對癥下藥。科研人員放開思路,破解難題。
首先,建議實施三維地震資料采集和處理,解決城區三維地震采集難題,尤其采用疊前時間偏移處理技術提高淺層地震資料品質,為圈閉精細落實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精細已知油藏分析,先后查閱幾十口井錄井資料和有關數據,大量分析吃透已鉆井各種信息,解剖已知油藏,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研究發現,蘇55-2井館陶組比蘇55-1井僅高2米就獲得工業油流,據此建立館陶組低幅度構造和東營組受河道砂體控制的巖性油藏模式。
第三,針對該區構造相對平緩,油藏幅度較低,地震速度變化較大,充分運用可視化、自動追蹤、加密網格等技術,開展全三維立體精細解釋,加密等值線作圖,發現一批低幅度背斜和斷鼻圈閉。
第四,精細東營組沉積微相研究,精細儲層預測,刻畫儲集砂體空間展布特征,搞清砂體分布特點。科研人員有針對性應用層序地層學,建立等時地層格架,細化研究單元;分砂組精細地層對比,通過抽取任意線地震剖面,地震相反射特征對比,精細研究東營組沉積微相,建立辮狀河沉積模式及地質模型。
科研人員利用多種儲層預測手段和新技術,對砂體進行精細刻畫,搞清砂體橫、縱向展布。在構造與沉積砂體綜合研究基礎上,科研人員構建文安斜坡外帶東營組受砂體控制的構造-巖性圈閉模式,發現落實一批有利圈閉,優選多個有利目標,研究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科學決策,實現文安斜坡突破
針對該區勘探目的層多,勘探目標較多實際,科研人員確定“先淺后深、先易后難、整體部署、重點突破”原則,以埋藏較淺、成藏規律較易把握的Ng、Ed、 Es1作為主要目的層,分批實施,專井、專層鉆探。深層C-P系風險較大,深淺兼探難度較大,加強研究,與文安斜坡C-P系其他目標整體優選評價。
第一批優選鉆探蘇70x、蘇71兩口井獲得高產工業油流后,及時決策鉆蘇73x井。隨后,第二批鉆74x、75x、76x等3口井,全部獲得工業油流。
扎實基礎研究,創新地質認識,帶來了勘探新突破。這個院在文安城東三維區提供井位6口,全部獲工業油氣流,其中蘇70x、蘇71、蘇73x井獲得高產工業油氣流。
科研人員精細分析對比所鉆探井和開發井資料,仔細分析每口井錄井、測井和試油數據,將文安城東淺層地層巖性油藏分成4個層系,14個單元,并一一標定到三維地震數據體上,應用儲層預測和油藏描述技術實施平面預測,編制每個單元的構造圖、油層對比圖、油藏剖面圖等,確定油藏類型和油藏規模。
經過對蘇70x、蘇71等6個區塊,精細刻畫砂體展布及構造形態,通過精細油藏描述,在Ng、Ed3Ⅰ等4個層系14個計算單元,預測含油面積23.8平方公里,上交整裝預測石油地質儲量5234萬噸。此項目獲股份公司油氣勘探重大發現二等獎。
文安斜坡外帶淺層的突破,充分表明華北油田斜坡外帶領域仍然具有很大的勘探潛力,展示了冀中探區斜坡帶良好的勘探前景,為冀中其他富油氣凹陷斜坡外帶巖性油藏勘探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