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底召開的“中石油領導干部會議”上,中石油的最高統帥——總經理陳耕對公司上半年剛剛取得的出色經營業績避而不提,在會議上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竟是“慎言成績,多找差距”。
中石油內部人士評價說,陳耕的風格是低調、務實。而在師友眼里,陳耕還富有謀略和遠見。1968年,陳耕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玉門石油管理局,在井下技術作業處當工人。1980年,已經升到長慶石油管理局計劃處副處長的陳耕,做出一個非常關鍵的抉擇——重新返回母校進行脫產學習,選讀企業管理專業。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這段學習,成為日后陳耕走上領導崗位的重要砝碼。
1 被稱為“安全總裁”
2004年4月14日,陳耕被國務院任命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總經理、黨組書記。剛上任時,在中石油內部,陳耕被稱為“安全總裁”,因為陳耕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安全生產。這一點令人印象深刻。4月14日下午,在中石油集團公司召開的領導干部會議上,陳耕強調,要認真吸取2003年12月23日,重慶開縣的井噴特大事故教訓,切實搞好安全生產。15日,陳耕再次召集公司黨組成員開會,討論和布置如何開展“全民安全生產運動”。
陳耕生于河北邢臺農村,畢業于北京經濟學院(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系,在石油天然氣行業有30多年的工作經驗。
中石油內部人士評價說,陳耕的風格是低調、務實。而在師友眼里,陳耕還富有謀略和遠見。1968年,陳耕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玉門石油管理局,在井下技術作業處當工人。1980年,已經升至長慶石油管理局計劃處副處長的陳耕,作出一個非常關鍵的抉擇——重新返回母校進行脫產學習,選讀企業管理專業。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這段時期的學習,成為日后陳耕走上領導崗位的重要砝碼。
1983年,陳耕走上了領導崗位,擔任長慶石油勘探局副局長。兩年后,陳耕被石油工業部委以重任,從西北調回北京,擔任石油工業部勞資司副司長。
其后,陳耕步步高升,先后擔任過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勞資局局長、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副局長;中石油副總經理、中石油股份公司總裁。在國家石化局期間,他曾主持完成了石油石化行業的重組,并組織編制了石油和石化工業的“十五”計劃。
因 “12·23”井噴特大事故,陳耕獲得了意外升遷,成為中石油的“老總”。如果不是前任馬富才引咎辭職,陳耕被推上前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當時有人質疑,戴著眼鏡、溫文爾雅的陳耕,能夠超越中石油的馬富才時代嗎?畢竟,馬富才領導下的中石油的成績非常出色,尤其是2003年,中石油取得凈利潤696.14億元,比2002年大漲了48.4%。中石油股票甚至受到“股神”巴菲特的追捧。
2 創造突出業績
今年1月13日,陳耕在北京宣布,中石油2005年利潤總額達1756億元,比上年增長36.3%。毫無疑問,2005年是中石油的“豐收”之年。如不出意外,由于國際石油價格的一再“沖高”,今年將再次促成中石油的“豐產豐收”。
事實上,早在2003年中石油的利潤總額就超過了1000億元,2004年更是超過了1200億元,中石油的經營業績幾乎是一年一個臺階地往上“沖”。
但對于中石油人來說,在突出業績的背后仍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那就是無法回避的、連續的突發事故。
2003年12月23日,重慶開縣的井噴特大事故的陰影,令許多國人揮之不去。而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雙苯廠爆炸事故,直接造成上百人傷亡,并致使松花江水嚴重污染,沿岸數百萬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俄羅斯的用水,而這一年正是中石油的“安全生產基礎年”。
如果沒有這場事故,陳耕的2005年將是相當完美的一年。2005年10月26日,中石油以41.8億美元的代價成功收購哈薩克斯坦PK石油公司。這是當時中國企業最大、也是一次成功的海外收購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05年12月15日,中石油與哈薩克斯坦方面合資興建的全長960多公里的中哈管道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產。這是哈薩克斯坦第一條不經過第三國與市場直接相連的管道,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跨國長輸管道。
正是這些成績,讓陳耕躋身2005年《財富》評選的亞洲最具權力商人排行榜,并位列第四名,而他所領導的中石油也由世界500強的第73位上升至第46位。
然而,與其前任馬富才相似,安全生產事故同樣讓陳耕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雖然上任以來,安全生產一直是陳耕的工作重點。
3 不提成績 閉門思過
面對“業績突出、事故不斷”的局面,中石油高層開始更加全面、深刻地審視安全環保問題,開始“痛下決心,下大力氣、花大本錢扭轉這種被動局面”。于是,近兩年成為中石油對安全環保工作重視程度最高、投入最大、出臺政策措施最集中的一個時期。
在7月底召開的中石油領導干部會議上,陳耕說,“‘11·13’吉化事件的發生使中國石油完全擺脫了‘事故難免論’和‘僥幸心理’的作祟”,開始了自我反思與反省。
陳耕對自己的諸位“愛將”一再放出“狠話”,嚴格要求各單位都要從以往事故中深刻汲取教訓,舉一反三,查找隱患,堵塞漏洞,改進工作,真正把加強安全生產和環保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否則,將“嚴懲不貸”。
其實,陳耕早在4月的集團公司黨組擴大會議上就曾特別強調:“只要找準問題,下大決心,花真功夫,有針對性地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重特大事故的發生是完全可以遏制和避免的。”
在7月底召開的會議結束之日,陳耕等中石油的高層領導在和他們的各位“封疆大吏”告別時,說的最多的還是此次會議的主題“安全發展,清潔發展”。無論是上級的叮囑,還是下級的承諾,無不是“安全第一,環保優先”。
據了解中石油歷史的人士介紹,這樣規模的高規格專題會議,在中石油的歷史上稱得上是“史無前例”。
這次中石油領導干部會議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破例沒有向外界公布今年上半年最主要的經營業績之一——利潤。不過,從中石油內部獲得的可靠消息稱:今年上半年中石油的利潤總額早已超過900億元,這足以讓眾多的大型國企汗顏。
4 瞄準兩大目標:安全、清潔
諸多慘痛教訓,促使國際大石油公司逐步改變了以往單純追求商業盈利的發展模式。對社會負責、對環境負責的經營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納入企業發展戰略。
BP、殼牌、杜邦等公司都已形成自己特有的安全文化和價值觀。在與諸多國際大公司交往中,人們已經領會到一些HSE理念的深刻內涵:生命價值高于財產價值,HSE效益優于經營效益,安全業績勝過經營業績,預防成本低于罰戒補救成本等等。
在談到如何做到安全發展、清潔發展,為國家奉獻能源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時,陳耕表示:“中石油把‘創造能源,創造和諧’作為自己的信條和宗旨,嚴格遵守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致力于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推動綠色能源和環境友好產品的開發利用,并承諾在世界任何地方和任何業務領域對環境保護態度如一,充分體現‘關愛生命、關注環境、關心公眾’的經營理念。”
“把推行清潔生產作為長期的技術政策,在資源開發的全過程中,實施生態設計管理、投資環境安全評估和清潔生產公眾監督,大力發展低污染、低消耗的工藝技術,努力減少污染物排放,多向社會奉獻清潔產品,提供綠色服務,以科學的環境管理、優質的環境紀錄和較低的環境風險,創造能源與環境的和諧。”
對于中石油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陳耕明確表示:“把改造企業所在地及其周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作為自己應盡的義務,積極參與公益性建設,主動把自己融合于社會之中,寓企業的發展于當地社會的繁榮進步之中,努力營造企業與社會共興共榮的局面。”
5 責任艱巨 目標遠大
坐在中國第一大油氣企業的位置上,陳耕面對被自己稱之為復雜的市場形勢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去年國內出現的成品油供應緊張,去冬南方出現的燃氣短缺不足,都讓陳耕憂心忡忡,寢食不安。一個國有企業,一個中國企業的旗艦,肩負的保障國家石油安全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必須要全力盡到。陳耕表示,將把安全管理基礎年的活動再延續開展3年。
陳耕企盼,中國石油能夠在2006年進而在“十一五”期間順利大吉,順順當當地實現新的發展目標。
有關“十一五”發展目標,陳耕作了這樣的表述:到2010年,銷售收入超過1萬億元,年均增長10%,銷售利潤率和投資回報率達到12%以上;到2010年,國內外油氣當量產量達到2億噸,形成松遼盆地、新疆地區2個油氣當量5000萬噸的生產基地;在未來5年間,實現節能量660萬噸標準煤,節水2.55億立方米,節約用地210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