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在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帶動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斷上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強勁的增長預示著能源的旺盛需求,在世界原油儲采比較低、主要產油國剩余產能有限、歐佩克對油價擁有絕對話語權的情況下,原油供給呈現相對剛性的特征,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矛盾越發突出。
如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的重化工業進程帶動國際油價躍上新臺階,同樣的一幕正在中國上演。預計原油價格將維持高位,但替代能源的發展和價格上漲對需求的抑制作用也封殺了油價進一步沖高的空間,近兩年油價漲幅將明顯放緩。
世界煉油行業將繼續“黃金時代”。由于環保原因和投入的不足,近20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煉油行業幾乎沒有新建產能,僅有的投資也集中在老裝置的改造升級上,強勁的經濟增長帶動了成品油、化工等產品的旺盛需求,行業供需在2004年悄然發生逆轉,持續低迷后逐漸走出谷底,迎來“黃金時代”。據統計,未來全球煉油在建產能仍集中在亞太和中東地區,至2010年前增加約3億噸煉油能力,平均每年增加200萬桶/天,基本與需求量相當,2010年前國際煉油行業將維持景氣高位。
以乙烯為核心的石化產業景氣度稍弱于煉油,但仍然維持相對景氣。2010年前的世界新增乙烯產能3000萬噸左右,主要集中在中東和中國,前者投放量在2000萬噸左右,后者投放量800萬噸左右,而預計同期世界乙烯消費增長量在2800萬噸,其中中國增加當量消費800萬噸,占需求增量的28.5%,新增供給略大于需求200萬噸,鑒于中東地區乙烯裝置的投產速度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一直較為緩慢,所以乙烯供需在2010年前不會發生明顯的逆轉。
高油價和中東產能投放速度放緩延長了本輪石化行業的景氣周期。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2009年以后中東低成本石化產品可能對中國石化產品市場造成短暫沖擊,從而帶來市場份額的重新劃分。預計2010年中國的乙烯當量消費將達2700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高達8%,其中50%的產品依然依賴進口。
2006年我國原油表觀需求3.22億噸,進口依存度45%,預計2010年原油表觀需求將突破4億噸,屆時進口依存度將進一步加大。旺盛的需求及與國際接軌的油氣價格確保相關能源提供商仍是超額利潤的獲得者。
國內資源定價機制改革是大勢所趨,但考慮到它“牽一發而動全局”的復雜性,預計它的推出將是緩慢有序的,對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釋放國內煉油企業利潤的預期應保持一份冷靜和理智。政府對成品油價格的管制只是適當平衡上下游利潤,熨平行業周期波動,不會從根本上改變行業景氣趨勢。
國內的大型石化企業大多隸屬三大石油集團,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特性決定了較高的行業集中度,石化企業相對下游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可以有效地轉嫁成本,在原油價格處于高位的情況下,國內石化企業將享受“蛋糕增大”的豐厚利潤。
除了一體化的石油化工企業,國內精細石化產品提供商也被看好,尤其是一些化工新材料企業,包括工程塑料、有機硅等子行業內的優質企業。隨著消費的逐步升級,國內化工新材料需求強勁,供需缺口較大,在國家針對民族產業的扶持和保護下,一些子行業內優質企業將承襲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之路,成長為業內龍頭,投資者將充分享受到這些企業規模擴張和高速增長帶來的收益。
在能源、資源價格上漲、消費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石油化工行業的投資機會集中在產業鏈兩端。首先,價格的上漲及行業相對壟斷的特性決定了上游油氣提供商仍是超額利潤的獲得者;其次,靠近產業鏈下游的精細化工產品提供商對某種原料價格波動不敏感,在市場持續增長的情況下也能維持業績的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