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記者的攝像機、錄音筆,他有些緊張,也有些激動。
9月6日,首都媒體采訪團來到山西朔州,采訪負責(zé)陜京管道沿線維搶修任務(wù)的北京華油天然氣有限責(zé)任公司陜西輸氣分公司維搶修大隊員工。大隊長吳中林被第一個推到了記者面前。
“我來陜京管道8年了,第一次面對這么多記者,我覺得有很多話想說,但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吳中林的開場白有些許忐忑。
他停頓了幾秒鐘,便把身轉(zhuǎn)了過去,向記者指了指站在他身后的隊員們:“我就是想說說他們的故事,說說他們的喜怒哀樂……”
“您是他們中的一員,也是他們的代表,您就先說說您的故事吧!”北京青年報記者楊青將了吳中林一軍。
吳中林又停頓了一下,打開了話匣子。“我1999年從廊坊來到朔州,8年了,我在家里的時間加起來不到半年,上線一次至少要半年才能回一趟家,最長的一次9個月沒有回家。已經(jīng)習(xí)慣了和家人聚少離多的生活,這也是管道人普遍的狀態(tài)吧!”
“朔州這里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我們的工作是搶修管道,我們的娛樂活動是演練搶修技術(shù),用競賽的方式比速度、比質(zhì)量。這是我們工作與娛樂的‘兩不誤兩促進’。”說到這里,吳中林露出了調(diào)侃的笑容。
“我們大隊除了我,都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要么大齡了還沒有找對象,要么有家了一年只能回去一兩次。其實,我們隊員工在一起更像是家人,因為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我們彼此堅守在一起的。”吳中林有點動情。
“你們很難體會自己的孩子對自己很陌生,甚至有些畏懼時,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我們大隊的史家旭家在沈陽,結(jié)婚第二天就因為搶修任務(wù)重而被召回隊里。他愛人生孩子,他沒有在身邊。也是因為正好有搶修任務(wù)在身,孩子百天了他才回家去探望妻兒。這次回去,隊里給了他半個月的假,但他回去沒有幾天就回來了。他說,隊上這時正是最忙的時候,他在家里待不住。”說著吳中林給記者們指了指站在他身后的史家旭。
記者們的目光很快聚焦在這個皮膚黝黑、一臉憨厚的小伙子身上。他聽到隊長的話,雙眼始終在躲避記者的目光,但誰都能清楚地看見他眼里噙著淚水……
“我們這些年輕的同志都把陜京管道當(dāng)成了自己的家,這不是一句空話。每一個同志都有自己與陜京管道的感人故事,你們應(yīng)該把鏡頭對準這些年輕人,他們把青春都獻給了陜京管道!”吳中林也有些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