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高調高價進口成品油 9月有望成進出口拐點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7-09-18 華夏時報 關注度:0]
摘要: 9月12日,從中石化獲悉,該公司9月份擬“高價”進口汽油資源6萬噸,以緩解目前汽油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與此同時,中石油也發出了本月將進口柴油的消息。令人費解的是,海關總署進出口數據卻顯示,8月份,我國進口原油和成品油均較7月大幅下降,而...
9月12日,從中石化獲悉,該公司9月份擬“高價”進口汽油資源6萬噸,以緩解目前汽油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與此同時,中石油也發出了本月將進口柴油的消息。令人費解的是,海關總署進出口數據卻顯示,8月份,我國進口原油和成品油均較7月大幅下降,而出口則有一定上升。
6萬噸進口汽油將主供上海
中石化內部人士透露,該公司9月份擬進口汽油資源6萬噸,目前,資源接卸方案船期已經制訂,卸貨地點也已經確定,預計9月底進口資源將陸續到達沿海地區。而這6萬噸汽油將主供上海地區。
按照目前進口汽油到岸價格接近6800元/噸計算,基于國內汽油市場目前價格只有6300元/噸的現實,進口一噸汽油虧損近500元。此次中石化計劃外進口6萬噸汽油在國內市場銷售,將虧損近3000萬元。
中石化相關負責人解釋,受9月份漁業休漁結束、農業“三秋”用油需求增加以及高溫天氣等因素影響,國內汽油需求增長。為緩解汽油緊張局面,中石化寧可虧本進口也要保證市場供應。
根據中石化公布的數據,今年8-9月份,石化生產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月均原油加工量較1-7月份增加37萬噸,出口量月均減少16萬噸,供國內資源量月均增加39萬噸。
而據記者了解,中石化因為國內上游資源較為薄弱,原油70%依靠進口,在國際油價高企的時期,成品油煉化本身就是虧損的。中石化一人士對《華夏時報》表示,在此背景下,公司可以通過企業運營的方式來緩解虧損進口成品油給企業帶來的壓力。
9月有望成汽油進出口拐點
不過,有人注意到,中石化高調進口汽油的行為與海關總署的數據相悖。
海關總署9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共進口原油1404萬噸,較7月份的1483萬噸略有下降,原油出口30萬噸,較7月份的7萬噸出口額有了大幅增加;進口成品油253萬噸,較7月份370萬噸進口量有大幅下降;出口成品油129萬噸,較7月份的107萬噸有一定上升。此外,今年前8個月總體而言,我國共進口原油1.1億噸,同比增長15.3%;出口原油218萬噸,同比減少47.3%。成品油方面,進口成品油同比減少,出口增長。
對此,中國加油站網主編李昱稱,在我國,具有原油和成品油進出口資格的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以及少數民營和軍工背景的企業。從以上統計數據分析,可以斷定石油集團8月進口減少而出口增多。
“石油企業本身是有一些長期出口合同的,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的是8月份之前的,而中石化加大進口成品油的數量是在9月份。如果資源仍然緊張,進口成品油的數量還將會增加,而在保證長期合同的同時,現貨出口可能停止。”中石化一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解釋,海關總署的出口統計數據還包含了香港,而中石化剛剛把華潤香港的加油站收購過來,向香港加油站供油這一數量也會被計算進去,“除去供應香港的量,中石化成品油對于國外盡量是沒進沒出,但國內資源緊張時,只好虧損進口”。
“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該理順”
業內人士披露,整個8月份,中石油、中石化依照發改委的要求,開足馬力生產并擴大成品油的市場投放量。該人士認為,這主要還是立足于國內資源,而不是通過國際市場實現的,短期內是有效的,但長此以往會造成失衡,“中石化目前從國外高價虧損進口成品油,已經反映了市場的平衡正在被打破。所以,行政命令并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盡早理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
“石油公司一般都有原油、成品油進出口的長期合同,在這樣的合同保障下,價格一般不會受到國際油價變化的影響。但目前中石化高價進口的成品油顯然來自于現貨市場。因為中航油的前車之鑒,中石化顯然沒有去做套期保值,所以才會出現現在的虧損從現貨市場買油的新聞。”中國能源網 CEO韓曉平認為。
韓曉平建議,鑒于企業從事套期保值風險較大,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應該盡快起到作用,建立起一種可以規避現貨交易風險的基金,建立起完善的套期保值,規避其風險,發揮其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