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上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玉卓坦言:神華傾力研制的“煤制油”產品將于明年問世
9月16日——18日,來自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的賓朋齊聚太原古城,共同見證了這一具有國家級、國際性、專業性、開放式的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而且各參展商在盛會上也挖掘到不同的商機;在此次煤炭博覽會期間,除了大型企業合作、洽談外,會務組還精心舉辦了四場具有國家級、國際化和專業化水平的大型高峰論壇,其主要論壇內容都是圍繞“能源與新產業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化、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可持續發展”等國際能源熱點問題,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等進行了熱烈、認真、深刻地探討與交流。
其中,以“煤制油作為煤炭的清潔轉化和高效利用”成為論壇上能源領域一大時尚焦點話題。目前,石油問題已逐漸成為世界性難題,也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實施煤制油技術已勢在必行。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副總經理張玉卓,應邀參加了此次“煤炭博覽會”高峰論壇,他演講的主題是《我國煤制油化工產業發展前景》,他認為,結合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特點,發展新型的“煤制油”化工產業是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神華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煤炭企業,正在積極推進煤炭的升值和潔凈轉化,發展新型的“煤制油”化工產業,實現煤的直接液化、間接液化和現代煤化工多聯產等煤、電、化一體化發展,為中國能源建設、經濟建設和環境建設做出貢獻。那么,目前,神華集團“煤制油”項目,將于何時投入試運行?
同時,對山西來說,煤化工尤其是“煤制油”也成為煤炭產業的延長鏈,山西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能否實現產業化發展?為此,就業界關心的一些問題,記者專門采訪了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副總經理張玉卓,他信心十足地說到:“神華傾力研制的"煤制油"產品將于明年問世,2004年神華直接液化項目投資 100億元,并于8月開工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到今年年底建成,將于明年投入試運行,預計到2020年,將占替代進口油20%的市場份額;同時,山西可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煤制油”產業化發展。”
記者:我國能源結構主要以煤為主,煤資源豐富,那么當前尋求多元化石油替代,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國際戰略意義?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副總經理張玉卓:雖然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不斷增長,石油供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會日益突出。尤其對優質能源(石油、電力石油、電力)的需求增加迅速;對石油進口的依存度升高,能源消費帶來的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據統計,2006年我國消費石油3.2億噸,進口原油達1.45億噸;對石油進口的依存度已經超過42%;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石油已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預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消費量將超過4.5億噸,若沿用目前的模式,石油對外依存度將從2010年的49%上升到2030年的68%。
因此,充分利用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特點,通過尋求多元化石油替代,降低對外依存度。發展以煤氣化為基礎的“煤制油”化工產業是我國現實的選擇,將“煤制油”作為煤炭的清潔轉化和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將是未來世界能源結構調整和保證經濟高速發展對石油需求的重要途徑。
記者:此次煤炭博覽會,集團公司有無具體的合作意向,尤其和山西的合作?需要山西政府提供哪些配套設施支持?
張:此次“煤炭博覽會”我是受山西省政府邀請作為論壇演講人而來,沒有明確的合作目標,但神華新型“煤制油”化工產業的發展,對先進煤的清潔轉化技術有很強的需求,我們期望并愿意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同時,神華集團在山西煤炭方面,目前已經有幾個煤礦,這次參展并沒有帶固定的項目,我們就是把信息帶回去,讓公司部門領導來研究。此外,神華集團一直和山西政府關系友好,而且得到了政府的相應支持,今后需要的話,會積極和政府來交流、溝通。
記者:現在國內實施“煤制油”技術雖然可行,但仍存風險,目前我們國內技術成熟嗎?神華到底對該技術有多大把握?
張:目前,在國內無論是發展煤直接液化、還是發展煤間接液化產業,在技術上已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但是,在我國建設煤直接和間接液化項目還需要經過工業放大過程和示范試驗,且項目投資巨大,存在一定的風險,包括技術、成本、環境、社會等方面的風險,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風險表現方式,這需要企業要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煤制油”技術的經濟和環境優勢,只有在實現大型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條件下才能顯示出來。
煤直接液化制油,早在二戰前就已實現了工業化生產,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后,完成了多種煤直接液化新工藝開發,近年來我國又做了很多技術改進,一是工業化流程優化;二是設備的大型化;三是催化劑的研究開發,我國開發的新一代催化劑,國際上前所未有,它是一種納米級的催化劑,也是煤直接液化技術里首次采用合成催化劑技術。所以,技術已經在國內很成熟。
目前,神華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是世界上首套大型煤工業生產裝置。現建設地點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馬家塔,規劃規模:500萬噸油品/年(分二期建設),示范規模:100萬噸油品/年(一期工程第一條生產線),它是世界上第一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制油”工業生產線,并將于明年投入試運行,明年一定會產出“煤制油”產品,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記者:神華的“煤制油”技術現處于我國甚至世界的前列。目前,我國的“煤制油”技術是否已進入商業化運營領域?
張:雖然技術比較領先,但還沒有進入商業化運營時代,“十一五”期間處于產業化示范階段,到“十二五”期間將進入商業化運營。
記者:在世界石油能源日益緊缺的今天,“煤制油”項目在未來幾年能否作為替代石油產品進入我國能源市場?在未來的能源市場需求中將占多大的比重?
張:“富煤貧油”的能源結構以及相對低廉的煤價是我國“煤制油”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尋求石油替代已成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美國、日本、歐洲已經啟動了清潔能源系統和潔凈煤(CCT)計劃的研究工作,發展包括“煤制油”在內的煤基能源,實現能源多元化。
預計,在未來20年新型“煤制油”產業將有望形成,到2020年,中國“煤制油”產業將形成500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可以達到替代進口油的20%。
記者: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和煤層氣的儲量均占全國的1/3,但又是嚴重缺水的城市,那么山西是否具備煤制油的基本條件?
張:現在山西省將煤化工產業確定為大力培育的新的支柱產業之一,建設煤化工大省也是山西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提升,而且在發展煤化工方面有獨特的優勢。首先,山西具有煤炭資源優勢,這是發展煤化工的基礎;其次,山西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經過多年的發展,山西已基本形成了化肥、甲醇、乙炔化工、合成材料等以煤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體系;其三,山西區域煤化工產業集群正逐步形成。依托資源、能源、區位和技術等優勢,山西煤化工產業初步形成了區域性集中聯片發展的特色煤化工集群。
對山西來說,水資源的缺乏是發展煤化工的一大憂慮。無論是富水區,還是貧水區都應制定相關措施,鼓勵采用節水型工藝,大力提倡廢水、中水、礦井水回用等煤化工技術。同時,還有“煤制油”項目最主要的是注重科學布局問題,沒有科學發展觀,是沒有出路的;神華在此方面,都有相當的規模,布局非常嚴謹,從煤、環境、人才、交通、運輸等都要考慮全面,所以水并不是一個關鍵的制約因素。
記者:據了解,山西的部分大型煤炭企業,如潞安集團16萬噸煤間接液化合成油工業化示范項目正在建設中,您覺得神華公司與山西煤炭企業在煤制油或者煤炭深加工方面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
張:神華公司與山西有很好的合作前景,有很強的合作愿望,也有很好的合作基礎,公司正在和山西煤化所合作,主要利用他們開發的間接液化技術,目前在做示范項目。而通過我們的直接、間接液化技術,可以給山西其他煤制油企業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鑒。
記者:神華集團公司在多年“煤制油”技術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包括業界的輿論壓力,您有何感想和看法?
張:煤制油技術是一個新生事物,但它遵循科學發展觀,也可以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但要用客觀、公平、愛護的心態來看待它,就猶如一個正在上小學的學生,他可能會有一些缺點,但身邊的鄰居都在說:“這個孩子不行,將來一定不成器等等說法。”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事實上,這個學生本身條件還不錯,也許將來是個天才,而別人卻在潑冷水,所以,一定要公平、公正、客觀、愛護地看待“煤制油”技術這一新生事物。事實勝于雄辯,目前神華公司在上海每天出油20桶,“煤制油”一定會成為現實,而且明年將投入試運行。
在“煤炭博覽會”論壇上,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謝克昌院士認為,優化能源結構,積極尋求能源替代,“煤制油”工業化項目的實施,必將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尤其在產煤大省山西,“煤制油”將為山西煤炭工業結構調整提供最有效的契機。不久的將來山西“煤田變油田”也將成為不爭的事實,提前進入商業化運營領域也指日可待,進而推進以煤炭為基礎的能源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促進山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