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陜北革命老區的長慶安塞油田,10幾年前被國際知名油田開發公司斷言無開發價值。而9月19日記者獲悉:目前安塞油田日產原油超過6850噸,到10月初將超過7000噸。繼去年4月20日日產突破6000噸大關后再創新高。
由于特低滲、低壓等儲層特性,安塞油田油井幾乎沒有自然產能,“井井有油,井井不流。”而歷經裂縫找油、以水換油、科技興油等專項“戰役”后,安塞油田實現高效開發,有效“盤活”了革命老區的石油資源。
經多年探索,安塞油田形成以井網與裂縫合理匹配為中心、以優化選井和儲層改造參數為核心的重復壓裂技術。從2002年開始,重復壓裂重點培育區由最初的候市東部向候市西部、杏河、王窯東部等區域擴展,共實施重復壓裂384井次,有效率達到94.3%,累計增油13.1萬噸。重復壓裂技術取得單井累計增油和有效天數雙過“千”的開發奇效,在安塞油田高效開發、持續穩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鄂爾多斯三疊系巖性地層油藏低滲低壓,需注水形成啟動壓力,把油從地層中“擠”出來。科技人員總結出以分驅動類型、分開發階段、分滲流特征為主要內容的“三分”精細注水技術,使得“老油田”開發水平居國內領先。在安塞油田產量構成中,“老油田”每年的貢獻率都在85%以上,并且每年綜合遞減均控制在6%以下,“三分”精細注水功不可沒。目前,這項技術已成為長慶油田提高低滲油田單井產量、減緩遞減的“常規武器”,大大提高了特低滲透儲量的可動用率。
由于獨特的地層構造,安塞油田油藏面積小、關系復雜、隱蔽性強。技術人員全力推進復雜地表巖性油藏儲層預測技術,進一步加深地質認識,先后在杏河西部、塞130等區塊發現一些“小而肥”的巖性油藏。去年,對沿120-17井、沿122-18井兩口油井實施超前注水,均獲得日產1.5噸的工業油流。至此,安塞油田4000萬噸低豐度儲量具備了從“試驗探索到規模開發”的技術條件,宣告0.3毫平方微米儲量從2007年起正式投入規模開發。
利用整體勘探開發、超前注水、“三結合”剩余油集成研究等地質認識和科技手段,安塞油田目前的采收率達到20.9%,預計“十一五”末可提高到25%。安塞油田“十一五”末達到年產300萬噸和長慶油田油氣當量突破3000萬噸的基礎進一步加固。記者手記:
在國內,無論是鄂爾多斯盆地還是其他沉積盆地,隨著石油勘探程度的逐步深入,探明的低滲、特低滲巖性地層油藏日益增加。長慶主力區塊安塞油田開發的成功實踐,對于提高這類油藏的整體開發水平具有借鑒意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安塞油田成為我國當時儲量規模最大的特低滲透油田。然而,這個儲量巨大的“金娃娃”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塊“硬骨頭”,油田的平均有效滲透率只有0.49毫平方微米。
“小兒頑劣”,長慶人沒有被動承受,而是主動出擊。自被斷言無開發價值后的十幾年過去,長慶油田已成為國內開發動用低滲、特低滲油田的領跑者。到2004年年底,安塞油田原油產量突破200萬噸,通過技術創新,探明儲量達到3.37億噸,而且連續10年保持一類油藏開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