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大尼羅石油作業公司泵站改造項目被稱之為工程中的“硬骨頭”,六建公司人員在當地氣候條件惡劣、施工環境艱難的情況下,克服困難,提前1個多月完成了任務,受到業主的贊揚
今年6月份,中國石油天然氣第六建設公司接到蘇丹大尼羅石油作業公司蘇丹泵站改造項目的緊急任務。按照業主的合同要求,工程項目在6月16日開工,10月底完工,工期4個月。
截至9月底,所有泵站改造項目主體工程施工完畢,比業主提出10月底完工的要求提前了1個多月,得到了業主高度稱贊。
改造從4號站起步
這個項目包括1至6號泵站以及蘇丹港海洋終端工程改造,7個站點從南至北橫跨整個蘇丹,南起黑格里,北至蘇丹港,總跨距2200多公里,每個泵站間距300多公里,各站點氣候差別極大。
泵站地處偏僻,社會依托差,泵站改造項目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根據各泵站改造施工內容的可比較性,項目部決定以位于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的4號泵站為突破口,率先改造4號站,以便為其他泵站改造工程的施工準備及調遷工作提供經驗。
經過充分的施工準備之后,6月16日項目部開始了4號泵站改造施工工作。由于這個站點位于交通等各方面都比較方便的城市邊緣,無形中減少了一些困難,減輕了對這個泵站施工的影響。從項目開始的施工預制,到項目安裝,以及后期的站點轉移,施工隊伍在項目部精心組織管理下,采取多種辦法和措施,主動克服包括生活中和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困難,于7月2日徹底地完成了4號泵站項目改造施工任務。
有4號泵站施工經驗后,項目部又組織強有力的施工力量,分成三個小分隊,分別從南部的1號泵站、北部的3號泵站及東部的海洋終端開始進行施工,在項目部掀起了全面施工的高潮,順利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泵站的改造工程。
艱難的施工轉場
在整個施工過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難是施工轉場。8月8日,由六建公司泵站改造項目部經理莫振東帶領的第一小分隊在完成6號泵站的施工轉場去5號泵站途中,由于車輛越野性能差,沒法通過300多公里的沙漠路,只能繞遠路行駛800多公里的公路。說是公路,一路也是坑坑洼洼,每小時行走不了50公里。
第一天行駛了400多公里,到達了一個不知名小城鎮旁的加油站,經過一路的顛簸,全體人員已疲憊不堪,此時,天空突然一片烏黑,狂風挾著瘋狂的沙塵暴席卷而來,緊接著一陣陣暴雨傾盆而下,隊伍決定就地休息。
管理人員到鎮里打聽,本地沒有旅館可住。征得加油站工作人員的同意并與附近兵站取得聯系后,隊伍決定就在加油站過一夜。車上的施工機械材料,由項目部人員輪流看守,其他人員吃了干糧以后就在車內睡覺。經過又一天的長途行駛,第二天晚上隊伍終于安全到達了目的地。
第二小分隊在從4號泵站到3號泵站的轉場中,同樣遇到了困難,從4號泵站到3號泵站只有一條沙漠路可走,而且轉場前幾天正好一場暴雨將道路沖得稀爛,雖然經過當地有關部門修補,但道路依然泥濘難行。
為了盡快趕到現場進行施工,項目部人員在喀土穆租了幾輛具有較好越野性能的車,帶上衛星電話,開始了艱難的轉場征途,300多公里路程,一路顛簸15個小時,才終于到達3號泵站。
到達現場后,個別員工出現中暑、腹瀉、水土不服等癥狀,但是他們沒有一人要求休息,吃了一些藥,身體恢復后,很快就又投入到緊張的施工工作中。
齊心協力保工期
工期意味著信譽,工期也是工作效率的標志。為了保證工期,六建公司改造項目部克服了重重困難。
第二小分隊施工班長李志對每天要干的活做到心中有數,每天早上7時,全班人員進入施工現場,李志首先給大家開個小會,分配好各小組的施工任務,并向員工強調當天應注意的安全、質量事項。工作中,哪里難度最大,他就到哪一組,哪里條件最艱苦,哪里就有他大干的身影,員工們對他的評價是一個字“服”,整個班組在他的帶領下,施工難點一個個被攻克。
一班的管工李海濤,別看只有20多歲,由于肯學肯干,不但專業水平高,而且還會多種技能。材料需要火焰切割,火焊工忙不過來,他就忙著進行切割,切割出來的管材、型材,線條筆直,質量過硬。在9米深的污油池內作業時,里面又悶又熱,臭味難聞。每一次進行池內作業,都有李海濤,他第一個進去,最后一個走出來,員工們都稱李海濤是隊上的“小鐵人”。
正是因為有了員工們的拼搏奉獻,整個工程施工進展迅速,所有項目施工點都按期或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