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石油和化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系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石油和化工行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安全生產形勢整體向好的趨勢明顯。
首先,行業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2001年我國建立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隨后升級為總局,并于2003年10月設立了危化品監督管理司。各省及大部分地市也相繼建立了危化品安全監管機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安全監管體系。原化工部早在1994年就發布了《安全生產禁令》,其內容包括了生產廠區的“十四個不準”,操作工的“六嚴格”,動火作業的“六大禁令”,進入容器、設備的“八個必須”,以及機動車輛的“七大禁令”,對預防和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和及時消除隱患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國家有關主管部門還制定了一系列與危化品安全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通過不斷完善,形成了《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登記注冊管理規定》和《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等既適合我國國情,又能基本滿足已承諾的國際公約要求的法律文件,使我國的危化品管理不斷取得實效。
其次,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和制度不斷完善。安全生產“三基”(基層建設、基礎工作、基本功訓練)已經在企業扎下了根,重點企業普遍建立了安監機構并配備了各類安監人員。自1999年以來每年一屆的全國“安康杯”競賽活動,提高了廣大職工的安全健康意識,以及杜絕違章作業和違反勞動紀律、抵制違章指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國加人WTO以后引入的HSE管理體系及新的管理理念,推動企業向實現以人為本,預防為主,追求零事故、零傷害的目標邁進。
第三,石油和化工企業還普遍制定了事故應急預案,建立了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并通過演練不斷地加以完善,使企業在發生事故時的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程度。這套系統在最近幾年的安全事故救援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上世紀90年代中期GPS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等一系列高新安全生產管理技術的引進和應用,也為我國危化品運輸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