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面對油價漲勢憂心忡忡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7-10-19 華爾街日報 關注度:0]
摘要: 隨著油價的節節攀升,亞洲那些依賴進口的原油消費國如今在日常原油供應問題上已不再像往日那般無憂無慮。 原油價格本周連創歷史新高,亞洲地區的原油供應注定會因此而進一步吃緊,區內各國建立緊急石油儲備的長遠計劃也將被迫暫時擱置,與此同時,各...
隨著油價的節節攀升,亞洲那些依賴進口的原油消費國如今在日常原油供應問題上已不再像往日那般無憂無慮。
原油價格本周連創歷史新高,亞洲地區的原油供應注定會因此而進一步吃緊,區內各國建立緊急石油儲備的長遠計劃也將被迫暫時擱置,與此同時,各國政府所面臨的取消國家燃油補貼的壓力也會因此與日俱增,而問題是,如果真的迫于壓力而取消補貼,卻又很可能引發政治動蕩。
雖說高油價可能會為更多替代能源產品的使用打開機會之門,但是諸如乙醇混合燃料、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等替代能源產品的開發著實是遠水難救近火,短短幾個月時間根本無法扭轉原油供應吃緊的局面。
亞洲能源安全戰略中的另一支柱--石油以外的其他主流能源資源--對于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因為天然氣和煤炭的價格多少和原油價格是相互關聯的。
原油價格上月首次突破每桶80美元關口,同月中國原油進口僅增長了1.5%,創下近一年來的最低增幅。
這也就意味著,像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這樣的大型國有煉油企業已經開始動用庫存來維持生產。不過中國有關原油的統計數據向來不太可信,月度原油進口數字通常會有很大的出入。
眼下的風險是,如果未來幾周原油價格依然沒有回落,煉油商們就會迫不得已高價買入原油以補充不斷萎縮的庫存。
不單單是中國,日本的原油庫存也呈現出當前這個季節不應有的下降態勢。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的原油庫存也一直在不斷減少。
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在研究報告中稱,按照目前的庫存下降速度,預計到年底時全球石油庫存將觸及關鍵的低點。高盛2005年曾預測原油價格會漲至每桶105 美元的水平,當時曾被業內懷疑論者斥為無稽之談。現在高盛預測,到今年年底時,原油現貨價格將升至每桶90美元的水平。
周二紐約商交所11月交割的原油期貨上漲1.48美元,創下每桶87.61美元的收盤新高,盤中更是一度達到88.20美元的高點。
與此同時,建立原油戰略儲備的長期目標看似更加遙遠。
中國從去年開始增加原油儲備,而印度早已有此想法,但它可能會發現以目前的速度將遠遠無法實現儲備計劃。日本和韓國這樣原油完全依靠進口的國家或許不得不暫停增加原油儲備的計劃。
日本經濟產業省的一位官員說,日本已經擁有充足的原油儲備。他還指出,對補充供應的頻率和時間選擇沒有規定。
在長達6年的原油市場反彈行情中支持燃油補貼的亞洲國家政府現在則面臨著減少補貼的壓力,即使這樣做可能會加劇通貨膨脹。
雖然經濟學家們樂觀地認為,超過80美元/桶的油價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也許是6-12個月──才會影響到該地區的經濟增長,但從新德里到雅加達,各國財政部長可能不得不縮減補貼預算。
緬甸8月份決定將燃油價格提高3倍,進而引發了為期1個月之久的示威游行和政府隨后的血腥鎮壓。緬甸政府的決定明確顯示出調整政府補貼會帶來的后果。
泰國和菲律賓等部分亞洲國家已完全取消補貼。而馬來西亞政府現正在考慮加快恢復一項計劃,以便在成本上升時,降低原油進口關稅。
越南最大的石油進口商Petrolimex的一位交易員說,越南可能很快就會提高燃油價格。越南已在5月份取消了石油進口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