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物探隊員在西昌盆地大涼山執行由新加坡盛業能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投資的西昌盆地昭覺區塊地震采集合同,面對惡劣地形和復雜地質情況,物探隊員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著艱苦的找油找氣工作
工區內交通極為不便,馬幫成了最好的運輸大隊。
施工人員在現場進行資料評價。
不畏艱險勇奪標
西昌盆地大涼山,地形十分險峻,地質情況異常復雜,加之多變的高原氣候,極為不便的交通,成為業內公認的地震勘探高難度區域。2007年,四川物探公司203隊數千名作業人員來到這里,執行由新加坡盛業能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投資的西昌盆地昭覺區塊地震采集合同。
該項目施工區構造復雜,構造褶皺強烈,縱橫向差異大。最高海拔4061米,最低海拔1500米,相對高差達2560米。該區居民多數為彝族,人口密度較低,工區無人區面積達到65%以上,水源極度缺乏,交通十分困難。氣候明顯分為雨季和旱季,晝夜溫差可達20攝氏度,是地震勘探的高難度區域。四川物探公司不畏艱險,中標奪得該地區二維地震勘探項目滿覆蓋長度529千米、4222炮的地震勘探工程。
風雨無阻施工忙
10月,記者進入工區采訪,一路風雨相隨。遇到一個難得的無雨天,準備先到儀器組工地。越野車在通往工地坑坑洼洼的便道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正欲翻越一座山時,前面的路不通了,塌方的山體把僅有的通道堵得嚴嚴實實。
見此情景,我們只得原路返回,又進山路。到達16線工地,已是中午,工地上所有人員都已經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在陡峭的山坡上,作業人員有的在埋置檢波器、有的在放線(電纜),一派忙碌景象。
在山下邊的河道邊,隊員搭起頂帳篷,炊事員已經開始做午飯了。
技術隊長代杰介紹說,才10月初,工地上溫度已經下降到零下5攝氏度,那風刮在臉上像刀子在割。前一天山上還下了一整夜的雪。項目工區氣候十分惡劣,夏季是高溫天氣,一進入秋季就是陰雨連綿,工區之外的山下下雨,山上下的就是雪。
為了保證數千作業人員的健康,隊上花費數百萬元,專門購買了1200多頂帳篷、2600多套棉被、防潮墊以及棉衣、線褲、雨衣、水靴、手電筒等,及時發送到所有作業人員手中。還為野外作業班組買回30多臺發電機,保證生產和生活用電。
道路崎嶇人向前
這天,記者一行來到正在近百公里外的25線鉆井機組采訪。山下無雨,可一進入海拔3000多米的半山腰,就是云遮霧罩一片。這里雨水不斷,但是地震作業的鉆機在轟鳴,鉆工們正冒雨施工。
工地上,作業人員你一言我一語,講述著項目施工的情況:
“這幾天在16線施工,70道排列(直線距離2.1公里),9天才接通。”
“就是這條線800-870道,72個測點,2公里多的直線距離,在一般類別的地區,頂多1天時間就能完工,可7月份測量組施工卻用了整整13天。”
“那山太陡了,根本就沒有路,所用人員和物資全靠繞道用保險繩拉上去。”
項目負責人張林快人快語:“這16線就280多炮,今天都是第9天施工了,排列才接通。現在我就不陪你們了,我到測線上去了。”
據悉,這一工程測量、鉆井作業已相繼于10月上旬和11月中旬結束野外作業。截至11月28日,資料采集已完成77%的工作量,整個項目合同任務可望在12月中旬完成。
特約記者屈永志 吳川 通訊員陳渠 張明惠